德水观澜 | 握紧“指尖文明”方向盘,共筑清朗网络家园


刘朴良

6月23日,第五届山东网络文明周正式启动,本届活动以“网络同心 文明同行”为主题,倡导全社会依法上网、理性发声、传播正能量。活动不仅彰显了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更折射出一个深刻命题:在11亿网民构成的数字社会中,握紧“指尖文明”方向盘,既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更是数字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使命。

文明上网,是责任更是素养。网络空间看似虚拟,却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一个点赞、一条评论、一次转发,都可能成为推动文明或助长戾气的“蝴蝶效应”。德城区退休教师组建“银发辟谣团”,用方言短视频揭穿养老诈骗套路,既守护了老年人权益,也展现了“网民自治”的智慧;禹城外卖骑手成立“文明骑士队”,在送餐箱张贴反诈标语,让文明宣传随美食“配送”至千家万户。这些实践证明,清朗网络的建设,不在宏大叙事,而在每个网民“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自觉。

技术赋能,让传统与时代共鸣。在算法推荐、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传统文化如何在网络时代保持活力、避免被边缘化?山东用实践给出了答案:不是简单地将文化“搬”上网,而是用技术重新激活传统的基因。庆云将神话传说改编为动画《海岛金山传奇》,用“二次元”语言讲述诚信、感恩等价值观,吸引年轻网民主动“追更”;宁津通过直播展示“蟋蟀文化”,让传统博弈技艺在数字平台焕发新生。这些探索表明,当技术成为文明的“扩音器”,不仅能对冲低俗内容,更能唤醒网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

共建共享,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网络文明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山东网络文明周通过发布倡议、评选典型案例等方式,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平台履责、网民参与的“同心圆”。从大学生组建“网络普法志愿者”队伍,到企业开发“谣言鉴别”小程序,多元主体的共同行动,正在将“文明上网”从口号变为习惯。这种“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或许正是破解网络乱象的密钥。

山东网络文明周的持续举办,映照出网络治理的“齐鲁智慧”——既要用制度划定红线,更要用文化浸润人心。当我们每一次按下“发送”键前多一分思考,面对争议时多一分包容,转发信息时多一分求证,便是为清朗网络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唯有亿万网民携手,方能让文明之光照亮数字世界的每个角落。

(作者单位:夏津县双庙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