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龙
日前,“清廉江苏”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包含金湖县工信局频繁向下发“加急令”,上午10点发通知,要求当天下午3点前就报送相关数据。
本是一次对形式主义的批评,但很多网友却给出“不都是这样吗”“这很正常”“这样有什么不对吗”等回应。这种对形式主义的习以为常、对不合理要求的逆来顺受,折射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比形式主义本身更可怕的,是我们对形式主义的麻木。
“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材料”看似荒诞,但在基层早已演变成日复一日的常态。金湖县的案例之所以引发共鸣,恰恰因为它太过普通,普通到每个基层干部都能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找到相似的记录。有乡镇干部自嘲是专职生产表格的“表哥”“表姐”,当这种自嘲成为共识,说明形式主义已经深刻改变了做事方式,不合理的时限要求被默认为“行业标准”,注水数据被美化为“工作能力”,而真正的民生服务反倒成了副业。
这种异化的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的失灵。当上级用“材料厚度”丈量工作成效,用“报送速度”检验执行力度时,基层自然会出现“材料竞赛”这种荒唐但又无奈的应对办法。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没有人会关心表格里的数字是真是假,更不会去计较这些材料最终是否发挥了实际作用。
更值得深思的是,行政体系中的“共谋”现象。上级部门明知时限不合理,却用“政治任务”的帽子压下来;基层明知数据有水分,却用“技术处理”来应付。双方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这场“皇帝的新装”,因为打破这个默契需要勇气,而顺从只需要习惯。这种制度性的“潜规则”,让形式主义在一次次妥协中愈发根深蒂固。
破解这个困局,需要一场触及灵魂的改革。山东持续推进数据直达基层,让“数据跑腿”替代“干部跑腿”的实践表明,打破部门数据壁垒能有效减少重复劳动;一些地方推行的“基层否决权”制度证明,赋予一线干部对不合理任务说“不”的权利,能有效遏制随意加码。但这些创新要推广,需要上级部门真正放下“权力傲慢”,把基层从“表格流水线”中解放出来,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
网友的习以为常是一记警钟,当不合理成为合理,当异常成为常态,整个治理体系就会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危险境地。基层减负不能止于抓几个典型了事,而要掀起一场行政文化的革命。唯有让每个干部都敢于对形式主义“亮剑”,让每个部门都习惯用实效说话,“加急令”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名词,到那时,“这很正常”的感叹,才会被“这不应该”的觉醒所取代。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