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冀鲁边区核心区,乐陵曾是八路军挺进山东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的军民以 “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 的冀鲁边品格,在华北敌后战场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抗战篇章。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期刊载文章《冀鲁边区的英雄丰碑》,本报将分三期摘登转发,敬请关注。
冀鲁边区的英雄丰碑 (上)
□王虎成 高勇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于2014年9月16日开馆,以“忠诚”为主题,通过历史照片、文物史料、场景复原等多元化展陈手段,全面系统、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冀鲁边区革命先烈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和感人事迹。
冀鲁边区形成于1937年,辖河北、山东24县,是八路军挺进山东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战初期山东省委领导的六大战略区之一。在这片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00万边区军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锈迹斑驳的子弹头
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可以看到这样一组特殊的国家级文物:玻璃展柜里排列着56颗大小不一的子弹头,全都锈迹斑驳,向参观者诉说着那场发生在82年前的铁营洼突围战。
铁营洼战斗,又称铁营洼突围战,是抗战期间发生在山东乐陵的一场惨烈战役。
1942年后,日军全面加大军事“围剿”,我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斗争形势急剧恶化。1943年2月2日夜,日军分头从天津、沧州、德州、沾化、无棣、济南等地出发,纠集了2万余兵力,有骑兵和装甲部队,配有轻重机枪120余挺,各种大炮50多门,汽车和装甲车200多辆,采用远距离奔袭、分兵合击的拉网梳篦战术,对铁营一带实行了“铁壁合围”,将铁营大洼围了个水泄不通。冀鲁边三分区干部战士近400人与敌展开迂回作战。
2月3日,黎明时分大雾弥漫,敌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我部队和群众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试图突围,但都被阻截。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战斗从拂晓打到天黑,战士们没有吃一口干粮、喝一口水。许多伤员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持续了十四五个小时,这次敌人的残酷大“扫荡”,除阳信县大队教导员王志诚率十几人突出重围外,三军分区副司令员李永安、阳信县民主政府县长武大风、三军分区直属五小队队长李清寿及部队、机关人员约3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敌人也遭到重创,仅日军官兵的尸体就装了数辆汽车。铁营洼战斗牵制敌军2万余人,歼灭敌军数百人,有力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对粉碎敌人对边区的残酷“扫荡”和坚守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橱窗里锈迹斑斑的弹头、弹片,就是在铁营洼战斗中牺牲烈士的遗骸中发现的。2015年6月25日,散葬在铁营镇东营村的6名无名烈士遗骸被迁葬到烈士陵园。在整理遗骸时发现,每个烈士身上都有许多弹头弹片,最多的一位烈士身上竟有34块……
铁营洼突围战只是冀鲁边区众多战斗的一个缩影。抗日战争期间,冀鲁边区军民浴血奋战,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铁营洼,旧貌换新颜,智慧产业园区拔地而起,革命先辈留下的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于春芝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