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畸形吃播”不该成为流量密码


□相子瑞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猎奇吃播,网络乱象当禁。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吃播文化在社交媒体备受关注。原本以文化传播、美食分享为内核的吃播文化,如今却因一些“畸形吃播”沦为浪费粮食、损害健康的负面典型。

病态的吃播文化背后,是扭曲的价值取向。吃播文化本应是分享美食、传授烹饪、传递乐趣的载体,承载着对饮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然而,受利益驱使,网络平台“暴饮暴食”“猎奇怪食”乱象频现,部分主播盲目制造噱头圈粉,忽视饮食文化传播,离既定轨道渐行渐远。这种为博眼球、赚流量、得赏金而不惜践踏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健康饮食的理念,更将低俗猎奇包装成所谓的“流量密码”,严重消解了美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当网红、搞直播无可厚非,但为了出名不惜出格,在道德与法律红线边缘挑衅,必然出事。要知道,打造美食博主的人设,需要的是对美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审美素养,而非以低俗内容挑战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火爆的“吃播秀”背后,粮食浪费现象不容小觑。镜头前那些“大胃王”的超大食量,其实背后的操作是吃完催吐,再通过剪辑达到博人眼球的效果。这是“典型的浪费行为”,不仅损害身体,还误导受众,其消费导向令人担忧,与全社会倡导建立节约意识、减少食物浪费,完全背道而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不良内容会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当孩子们看到屏幕里的“大胃王”肆意挥霍食物还能获得掌声,很可能会对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产生认知偏差。极端吃播对粮食的浪费,看似是个人行为,实则触碰了社会文明的底线。

净化网络空间,需以严格监管与有力惩治为抓手,多方协同共筑清朗生态。“吃播”博主应坚守职业操守,要找准定位,聚焦城市美食探店、自制菜谱分享、饮食文化讲述等优质内容,以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传递健康饮食理念。互联网平台要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分级审核机制,对猎奇、浪费类内容实施流量熔断,优先推广正能量作品。广大网民则需提升媒介素养,主动抵制低俗内容,发现违规“吃播”及时举报。当观众用“不关注”抵制低俗猎奇,当流量不再为粮食浪费“买单”,畸形吃播自然会失去生存空间。同时,媒体也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大力宣扬科学饮食、文明用餐,让网络空间真正回归清朗。

(作者单位:平原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