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昭
7月5日,山东省防减救灾办、省安委办联合下发通知,对做好持续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份“动员令”不仅体现了政府对民生安全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以系统思维应对极端天气的治理智慧,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指引。
本轮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仅考验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对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从生产一线到交通枢纽,从建筑工地到人员密集场所,稍有不慎,高温就可能成为引发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在高温环境下,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例如因电气设备过热引发的火灾,因高温导致危化品稳定性下降而引发的泄漏等。各级各部门可以通过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工厂车间温度、设备运行状态;利用无人机巡查电力线路,及时发现过热隐患;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地图”,对高风险区域实施动态管控。科技与制度的结合,能让安全监管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准治理”。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底线思维。气象部门要密切跟踪高温过程,加密预报预警频次,让民众能够及时掌握天气动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应急管理部门则要加强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尤其要针对危化品、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确保将安全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在建筑施工领域,要合理调整作业时间,当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应果断停止露天室外作业,切实保障建筑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消防领域,要紧盯人员密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深入开展隐患整治行动,全面排查火灾隐患,为民众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要“多渠道、高频次”发布信息,整合气象、应急、媒体等资源,形成“电视滚动提示+手机弹窗推送+社区喇叭广播”的立体传播网络。唯有让预警信息“入户、入脑、入心”,才能为后续应对争取主动权。
高温应对是一场“全民战役”,需要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企业要算清“安全账”与“长远账”。高温停工或许会影响短期效益,但一次事故足以摧毁企业的未来。企业需将防暑降温纳入安全生产成本,为员工配备防暑物资、调整工时,这既是法定责任,更是对生命的尊重。社区要当好“贴心人”与“守门员”,组织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清凉,检查其空调、风扇是否正常运行;开放社区活动中心作为纳凉点,并配备急救设备;建立“高温互助群”,鼓励邻里间分享防暑经验、传递预警信息。公众需提升“自救力”与“互助心”,学习热射病急救知识,对身边的高危人群多一份关心,一个电话、一杯水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这份高温应对“动员令”,是一份写满责任与担当的答卷。各级各部门要下好“先手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风险意识融入血脉、将治理能力化为行动,方能在高温考验中守护万家安宁,筑牢安全发展的坚实根基。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