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平安湖村凝聚合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获评全国文明村 | 文明创建与产业富民“双向奔赴”

7月10日,走进夏津县苏留庄镇平安湖村,笔直宽阔的进村路两旁,白墙青瓦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村民滕庆珍正在精心打理着门前的小花圃,“这些年村里发展变化很大,环境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她说。

近年来,平安湖村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了文明创建与产业富民的“双向奔赴”,于近日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

七村融合,下好聚力“先手棋”

平安湖村由侯官屯、李刘庄、后籽粒屯等7个村庄融合而成,共有1700余户5600余名村民。7个村整合到一起,体量大、人口多,各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位置相对分散,村民心里又各有各的“小九九”。如何消除各村间的隔阂,实现全体村民“劲往一处使”,成为村党委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平安湖村采取“存量挂账+差额股份量化”的融合模式,稳步推进“三资”清理、逐项融合、成员界定、股权量化4个核心步骤,将资金、资产以及土地资源等进行全面赋值和量化折股,实现了各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由县里出面,联合山东土地发展集团对村容村貌进行专业规划设计,打造乡村振兴夏津样板。从此,村民告别了旧砖屋,住进了宽敞美观的庭院楼房。同时,村集体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实现了集中供暖,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购物就医全都不用出村。

为突破“小村小片算小账”局限,平安湖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并细分成19个子网格,每个子网格配备1名小巷红管和1名小巷议事会成员,引导党员、村民、致富能人等参与村庄管理。在田间地头、村文化广场等群众日常活动交流的场所,就近打造议事阵地,“小到绿化维护,大到村庄未来发展规划,都能通过议事会议解决,确保事事有回应。”平安湖村党委书记侯国雨介绍。

因地制宜,打造田园综合体

人心齐了,如何实现村民与村集体双增收?

依托地处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核心区优势,平安湖村积极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流转土地500亩,依靠先进的水肥一体化和农业物联网技术,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流转200余亩土地发展油葵种植产业,带动周边景区景点、餐饮住宿业营收……

每年5月,桑椹成熟,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便成为“网红”打卡地。今年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期间,游客人数达到3万人次。而平安湖村就位于打卡地的中心区域。

村民们借助现有旅游资源,发展民宿、农家乐、采摘园,构建桑文化体验生态链。村民孙秋菊利用家中原有的6亩桑椹园发展生态采摘,年增收3万元,近几年她又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富硒有机梨,通过采摘+网上直播的方式,年收入达到70多万元。村民侯正方正忙着装修改造农家乐,他高兴地说:“在自家院里经营农家乐,既省了房租,也没有人工费,我们主打烧烤和铁锅炖,一到节假日就忙得脚不沾地,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这样的农家乐全村共有20多家。如今,平安湖村集体年收入已稳定在180万元左右,村民们多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以文化人,涵养文明新村风

“大家看,这个是磨盘,这个是油灯。”7月10日,在平安湖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风记忆馆内,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乡土味道。

借助上级支持,平安湖村高标准打造3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1500平方米的户外演出文化广场,定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优秀乡村文化涵养乡风文明。“我们培养了15名文化能人,组建了健身舞蹈队、架鼓舞队等专业文体队伍。”平安湖村第四网格党支部书记苏学水介绍,他们每年举办迎新春黄河大集、闹元宵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展现乡村新风貌。

在村活动室内,县级非遗架鼓舞第七代传人张显祯正带领队员们认真练习。“夏津架鼓舞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我们努力把节目排练好,带给大家更精彩的演出。”张显祯说。

为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走深走实,该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和美家”家风文明超市,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通过树立村民身边的榜样,将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可学习、可发扬的具体行为,让文明风尚深入人心。该村至今已评选出15户文明先进典型、25名“好媳妇”“好婆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马乐 通讯员|邓美平 王为杰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