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7月2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山西运城稷山县农村出现高标准公厕“只能看不能用”现象,引发舆论关注。
据报道,稷山县一些村子新建的公厕外观设计精巧,选址也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但这些公厕却长期锁着门、闲置着,当地村民只能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对此,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称,关闭公厕是为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
公共厕所的建设与管理,看似小事,实则关系着群众的身体健康、乡村的环境卫生,更连着老百姓的生活品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就明确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2022 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也要求,农村公厕要“用得上、常受益”。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近几年,农村公厕建设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不少村子里,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新公厕取代了过去的“脏乱差”。然而,稷山县新建的公厕却成了“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新建的公厕为何大门紧锁?相关工作人员给出的理由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以及担心使用公厕会产生费用和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这些理由显然站不住脚。既然建设了公厕,就应该配套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机制,而不是因为怕麻烦就将其闲置。至于担心费用和村民素质问题,更不能成为公厕“铁将军把门”的借口。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新建的农村公共设施,如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由于缺乏后续管理和维护,最终沦为摆设。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农村新公厕成摆设,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实则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惠民工程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官员的观念里,只要把项目建起来,就等于完成了任务,后续的使用和管理,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了一些惠民工程“虎头蛇尾”,无法真正惠及百姓。
惠民工程是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举措,绝不能沦为“面子工程”。根治农村新公厕“建而不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地方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把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程成效的标准,对那些搞形式主义、造成资源浪费的行为,必须严肃追责问责。
农村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的现象,给各地政府敲响了警钟。7月21日,山西稷山县委宣传部发布情况通报称,媒体报道情况属实,将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后续进展我们拭目以待。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引以为戒,让每一项惠民工程都能真正发挥作用,造福百姓。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