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网络身份证”为个人信息保驾护航


□徐含笑

7月15日,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今后,用户在网购、办理业务等要用到实名信息的场景中,可以用“网络身份证”进行核验,极大地降低个人身份信息泄露风险。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个人信息面临诸多风险。新平台注册账号、网购门票、扫码点餐、线上签约……每一次点击“同意”,都意味着个人身份信息被让渡出去。根据CNNIC发布的《互联网发展及诚信状况热点数据》显示,被调查网民中,35.2%的网民对互联网诚信状况感到不满,网民账号及个人信息被盗改者高达44.8%,从未被仿冒网站欺骗的仅占不到10%。我们仿佛置身于信息的 “裸奔”时代,隐私安全时刻面临挑战。

“网络身份证”能够有效提升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过去,一些平台可能会收集到用户的相关信息,而这就很容易让不法分子“钻空子”。通过将一些分散的信息进行拼凑,勾勒出用户的详细画像,进而实施精准诈骗等违法活动。但“网络身份证”则采取了严密的加密和签名措施,这种机制使得各平台只能获取到一些经过处理的、非明文的身份认证信息,而无法获取完整的个人隐私数据,也就难以进行信息串联,从根本上降低了身份冒用的可能性,为个人信息安全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网络身份证”简化了认证流程,提升了用户体验。过去,用户在不同平台注册、办理业务时,常常需要反复填写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整个过程既繁琐又耗时,还会出现因为输入错误信息而导致认证失败。如今,借助“网络身份证”,用户无需再向不同平台反复证明“我就是我”,无需再重复填写身份证号,无需在勾选“同意用户协议”时惴惴不安,只要轻点认证图标、亮出“网络身份证”,个人身份信息就能在加密通道中安全、快速通行。“网络身份证”采取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设计,既满足了平台的实际需要,又遏制了平台过度采集个人身份信息的商业冲动,让用户更好地享受网络服务带来的便利。

“网络身份证”的出现,无疑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一大进步。然而,一项新事物的推广和普及,往往并非一帆风顺。“网络身份证”若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加强对平台的监管,确保其合规运营,保护用户权益。作为普通用户也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从官方渠道正确下载和使用“网络身份证”,为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从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到手工填写的第一代身份证,从身份证必须看实物,到电子身份证上线,再到如今“网络身份证”的逐步推行,我国身份认证方式愈加便捷、高效。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申领“网络身份证”,网络空间将变得更加秩序井然,数字经济将发展得更加蓬勃、安全。

(作者单位:乐陵市铁营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