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含笑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指南》),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适用于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学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务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
当前,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已超过46万所,学生超过2.37亿人,校园配餐产业的规模也已经占到整个餐饮业规模的近半。然而,由于此前缺乏统一标准,各地校园配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食材的安全隐患、加工过程是否透明、配送环节的潜藏风险、营养搭配是否合理等等,引发社会关切和家长焦虑。可以说,《指南》的出台,填补了校园配餐领域标准的空白。
《指南》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机制。其中一大亮点,是对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一些关键要求,与对一般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校园食堂的要求看齐。比如,在人员配置上,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专职且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风险防控动态机制,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每周排查隐患,每月调度分析。在原料采购上,明确规范采购渠道,定期开展食品全品类覆盖检测,从原料质量上严格把关。在制作环节上,要求配餐企业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并向学校、家长和学生公开展示食品加工的关键操作流程。
从现实来看,这些“硬性要求”确实很有必要。此前就有媒体曝光,一些送餐企业实际是经营资质存疑的“小作坊”;有的配餐公司环境脏乱,餐具清洗也不彻底;还有的学校由配餐企业供应的面包却出现了发霉现象。《指南》实施后,有望极大压缩校园配餐服务乱象。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要让《指南》真正发挥效用,需构建多方协同的 "守护网"。对监管部门而言,不能满足于“标准上墙”,更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推行常态化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避免企业搞“突击应付”;另一方面对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通过严格惩戒倒逼企业守规经营。对学校来说,作为配餐服务的直接对接方,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不仅要畅通家长意见反馈渠道,更要主动参与食材验收、过程监督等环节,将食品安全责任扛在肩上。此外,还需激活家长群体的监督力量,通过建立家长代表巡查、配餐信息定期公示等机制,让标准执行在阳光下运行,形成社会共治的合力,真正让“国标”转化为校园配餐行业人人遵守的制度红线、人人敬畏的行业规则。
(作者单位:乐陵市铁营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