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蒙老师
□贾敬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的恩泽,如阳光般温暖,照耀着我的心田。
前几天,我联系上了启蒙老师高秀芳,今年已89岁高龄。年轻时的高老师,个子不高,身形微瘦,长着一张瓜子脸,说话声音甜甜的,既可敬又可亲。我七岁入学时,正是她牵着我的手走进了教室。受她的教育和影响,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后来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我打心眼里感激她。她是邻村人,嫁给了我们村的葛如福,丈夫在沈阳重型机械厂工作。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的高中生,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她算得上是少有的高学历人才。尽管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但她管理学生很有办法,教学也颇具章法,孩子们都愿意亲近她。
几十年过去了,她教育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她善于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开展教学,深知学生特别信任老师,也喜欢听表扬的话;更懂得低年级学生以模仿和直观感受为主,喜欢通过活动和游戏学习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她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任务主要以识字为主。一年级学生先学拼音,目的是帮助识记汉字、学好普通话,以及提高读写能力。形象化教学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她便把一些常用拼音编成口诀,方便学生背诵,这样记得格外牢固。还记得单韵母口诀是:“单韵母,很重要,发音口形要摆好。张大嘴巴ɑɑɑ,拢圆嘴巴ooo,嘴巴小圆uuu,噘嘴吹哨üüü。”声母口诀则是:“像个6字bbb,脸盆泼水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fff。马蹄走路ddd,一把雨伞ttt;一个门洞nnn,一根木棍lll……”当年拼音学得扎实,也为如今熟练使用电脑打字打下了坚实基础。
她教小学低年级看图说话时,思路十分清晰。讲自然风景类看图说话,她会告诉学生先看季节,再看天空景象,接着看地面情况,然后区分远处与近处的景物,最后描述图画的总体情景。她还会用接力赛的方式,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说,全部说完后由她来总结,再让学生写下来。整个过程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中就学到了知识。讲人物活动类看图说话,她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观察图画中事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和可能的结果;留意图画中人物的模样、想法、表情、话语和动作,再一一写出来。她先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把重点词句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完整写出人物活动的全过程,再互相读给同学听。这样一来,作文的六要素以及人物的外貌、心理、表情、语言、动作都能在文中体现,学生写出的小文章通顺又生动,师生都乐在其中。
她知道听故事、做游戏是学生最乐意参与的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些刚入学的孩子,不懂课堂规矩,就像“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无规则运动”,而高老师通过给学生讲故事、带学生做游戏,就如同施加了“外电场”,让学生产生了“定向移动”。学生们因此更爱老师,学习兴趣也愈发浓厚。星期一下午的课外活动是讲故事时间,她会讲“磨杵成针”“孺子可教”“水滴石穿”等典故;周三下午的课外活动则是做游戏时间,“丢手绢”“瞎子摸象”“老鹰抓小鸡”等游戏轮番上演……这些活动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紧紧围绕在老师身边,轻松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老师就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习惯。那时农村有麦假,她会主动与生产队领导联系,带领学生到麦田里捡麦穗,捡来的麦穗都放进集体的晒麦场,做到颗粒归仓。通过劳动体验,学生的劳动意识得到了培养。她还在捡麦穗的休息时间,给我们讲述上世纪60年代初因旱灾、水灾严重,很多人吃不饱的经历,教育我们珍惜粮食。因此,我们捡麦穗时都一字排开,生怕漏掉一颗。
三年级上半学期的一个周五下午,因感冒发烧我没去上学。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座机,我便让邻居家的同学给老师捎口信请假。到了晚上,高老师竟特意来到家看望我,同时告诉我的父母:“我丈夫已经给我办好了去沈阳安家落户的手续,近日就要离开学校了。会有新老师来接替我的工作,也嘱咐敬德要好好学习,我会回来看他的。”老师即将到城市安家,临行前还牵挂着我这个乡下孩子,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后来,我到外地读书、工作,离开了家乡。60多年过去了,一直没能再见到高秀芳老师。现在得知老师思维依然敏捷,生活尚能自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老师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在此我要衷心地对她说一声:谢谢您,老师!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