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之窗 不能忘却的记忆|抗日英烈于曼青

于曼青(1916—1939) 原名于春溪,禹城李屯乡李屯村人,禹城早期抗日武装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出生于贫因农民家庭,自幼好学,刚正不阿。1932年,考入省立平原第五乡村师范学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罢课活动,阅读进步书籍,受到先进思想启蒙。与同学王克寇、高凤灵等创办《禹声报》,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呼吁工农学商奔赴抗日战场,还亲笔书写爱国散文、新诗,发表在《民国时报》《新亚日报》等。

1936年,由马霄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6月,乡师毕业后,去济南泺口十八里堡任教。“七七”事变后,弃教回乡,与王克寇、高凤灵在禹城连五庄高小学成立了抗日青年救国会,到集市、农村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同反动校长赵春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同年冬,中共禹城县第一届委员会在连五高成立,于曼青先后任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

1938年7月,于曼青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为发展抗日武装,动员家庭省吃俭用,变卖家产,向亲友借钱,为抗日战士买枪,受到鲁西北特委的表扬。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旅禹城武装工作团成立后,任团长。不到半年,工作团由原来40人发展到150人,拥有100多支枪,编为四个中队,还扩建了一个骑兵排,成为一支活跃在鲁西北地区的早期抗日武装。同年冬,率团配合平原纵队攻打齐河县大杨庄武装地主刘春亭部,一举克敌,振奋了战士的革命精神,扩大了武装工作团的影响。

1939年2月,日伪军开始对鲁西地区“大扫荡”。奉命率团配合一二九师先遣纵队、青纵三团、津浦支队掩护鲁西区党委机关向大别山转移,在禹城、齐河交界处,被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包围。在突围激战中,指挥全团战士浴血战斗,为掩护党委机关和伤病员,做出重要贡献。同年4月,调任范筑先抗日游击纵队四营教导员,在长清、荏平一带抗击日伪军。

1939年7月,率营埋伏在齐河潘店公路两侧,截击驻齐河城的日军骑兵和汽车兵。战斗打响后,在潘店曹庙村,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23岁。

记者|李智群 通讯员|冯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