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青年的百味人生|非遗传承人王登伟:葫芦烙画为生活添彩

乐陵德百广场夜市的烟火气里,藏着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7月31日晚7点,在非遗手造区域,葫芦烙画摊前总围着几名游客,乐陵市非遗传承人王登伟端坐摊后,手持烙笔在葫芦上细细勾勒,神情气定神闲。

“夜市一开,我就在这儿支起了摊。”王登伟笑着说,夜市上旺盛的人流让葫芦烙画成了“抢手货”,“以前店里一天最多卖300元,夜市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三千元。”

每天王登伟早早出摊,第一件事便是把葫芦搬到摊位前晒太阳。“店里的葫芦难见阳光,色泽总差些意思。夜市里趁太阳没下山晒上两小时,顶得上在屋里放一年,越晒越红,你看我这些葫芦,现在都成了温润的枣红色。”他指着摊上的葫芦,语气里满是得意。

夜市摊位像块“磁石”,不少需要大葫芦的顾客会被引到店里。“最近已经卖了30多只大葫芦了。”王登伟说,妻子董丽芝常来搭把手,遇到顾客加急定制,他就让妻子守着摊,自己回店里通宵赶工。

为葫芦烙画通宵达旦,对王登伟来说是常事。6月24日晚,两个小伙子在摊前转悠许久,翻看着小葫芦烙画,没多做停留便离开了。谁知第二天上午,他们竟寻到了王登伟的店里。原来两人是乐陵本地人,在北京做生意,急需两只烙有财神图案的大葫芦。头晚见摊上没有合适的大葫芦,他们连夜开车去德州市区寻觅,却始终没找到满意的作品,最终通过手机导航找到了这里。看到店内琳琅满目的精美烙画,两人当即定下主意,要求做两只一模一样的财神葫芦,越快越好。王登伟连熬两个通宵,终于赶制完成,经过一番商议,两件作品以1600元成交。

走进王登伟的伟凡葫芦工作室,仿佛踏入一个奇幻的葫芦世界:一米多高的亚腰葫芦昂然挺立,弥勒佛似的大肚葫芦憨态可掬,疙瘩葫芦布满奇特凸起,鸡蛋葫芦小巧玲珑,长柄葫芦则拖着纤细的“尾巴”。葫芦形态各异,表面的烙画更是精妙——人物神态鲜活,山水意境悠远,花鸟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堪称匠心之作。

“我和葫芦的缘分,打小就结下了。”王登伟回忆道,爷爷爱种葫芦,曾送过他两只,父亲是修家电的,家里总备着电烙铁。初中时,他试着用电烙铁在其中一只葫芦上刻了字,那只葫芦成了他形影不离的“玩伴”。

今年33岁的王登伟是一名企业职工,葫芦烙画本是业余爱好。2019年,他在抖音上刷到葫芦烙画大师刘兴会的直播,便按照教程摸索学习。他每天晚上7点准时进群签到,一直学到9点,第二天准时交作业,这样的坚持,一持续就是两年。

采访间隙,摊前已围了五六名顾客。说话间,夜市的灯全部亮起,流光溢彩中,葫芦上的烙画仿佛被注入了灵气,与这烟火夜市相映成趣,更添几分韵味。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石少军 通讯员|刘小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