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暖风带着夏夜的微凉拂过街角。7 月 31 日傍晚 6 时 30 分,乐陵一中北门路口的 “老味炸串” 摊前,聚拢的食客越来越多,没过多久就排起了长龙。不少人是循着口碑而来,只为尝一口地道的乐陵 “老味道”。
“炸鸡排好喽!”“烤肠出锅啦!”“大家稍等,这一锅马上就好!” 张晓康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珠,不断用夹子将刚炸好的串递给身旁的妻子陶鸿琦。陶鸿琦手脚麻利地撒上秘制调料,快速装盘后递到顾客手中,默契的配合里透着烟火气的忙碌。
“摆摊 3 个月,销量一直在涨,回头客也越来越多。”28 岁的张晓康曾是国企正式职工,妻子此前是全职主妇。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他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单靠一份工资难以支撑家用。思来想去,他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决定和妻子一起自主创业。
夫妻俩尝试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创作,今年初在刷抖音时,看到一对夫妻经营的炸串店火爆异常。想到炸串生意投资低、见效快,加上两人本就爱吃炸串,便立刻下定决心:“就干这个!”
“刚开始心里真没底,我俩专门去潍坊、济宁参加了培训。” 陶鸿琦笑着说,创业初期的忐忑至今记得真切。
起步时的难题不少。张晓康总掌握不好油温,温度低了,炸出来的茄子吸满了油,顾客尝了直摇头;最初用的小锅效率太低,食客常常要等上一个多小时,难免有怨言。后来换成大锅,出餐速度提了一倍,排队时间大大缩短,顾客的满意度也跟着上来了。
“我们靠差异化打口碑,手工鸡排、脆皮茄排、鸡肉棒、炸煊饼这些特色品成了引流招牌,回头客越来越多。” 张晓康说起经营故事,眼里闪着光,“有个顾客连续一周天天来,还有人特意从河北沧州赶过来吃。” 最让他难忘的是 6月的一天,马路对面小区的一位大哥买了10块钱的串,却转来66元。“我连忙说转多了,大哥摆摆手说‘你们不容易,从你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说完就走了。那天晚上总共卖了1960多块,借着这份温暖,我们第一次差点突破 2000 元大关。”
如今,张晓康一边炸串,一边坚持直播。网名“马达”的他,记录摆摊日常的视频颇受欢迎,置顶那条的点击量已经超过307万次,成了摊儿上的 “隐形招牌”。
“除了做出差异化,用好材料是我们家炸串受欢迎的关键。” 张晓康坦言,不少炸串摊为了省成本,会用反复加热的油,隔夜菜也留着继续卖。但他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卖不完的菜要么送人,要么扔掉;炸串只用金龙鱼、龙大这些品牌油。“材料扎实了,味道才站得住脚,这‘老味道’才能留得住人。”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石少军 通讯员|刘小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