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别让医疗科普沦为“流量生意”


□张慧

从短视频平台的健康小贴士到社交媒体的养生秘籍,“自媒体”医疗科普已成为公众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然而这片繁荣“蓝海”背后,却潜藏着“无资质账号滥竽充数”“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等乱象。日前,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以制度利剑斩断“伪科普”黑手。

当前,互联网医疗科普的种种乱象着实令人担心。医疗科普本应是连接专业医学与大众健康的桥梁,然而自媒体平台的“去中心化”特性与流量经济的诱惑,却让这一领域逐渐偏离正轨。部分所谓“网红医生”或机构靠蹭热点、编故事、打色情擦边球吸引眼球,更以科普名义违规问诊、直播带货,将公益科普异化为牟利工具。更令人担忧的是,无资质账号大行其道,而平台审核漏洞与机构监管缺失,进一步纵容“听诊器变摇钱树”的畸形生态。当科普沦为“信息陷阱”,不仅污染了网络生态,更对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规范医疗科普,避免医疗科普成为“流量生意”,必须出实招、下狠招。《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完善资质认证体系,对医生、护士等从业人员实行分类核查,并在账号主页显著展示认证信息。同时,明确禁止以健康科普名义变相发布医疗广告,要求同一页面不得出现药品、医疗器械等商品经营者的联系方式或购物链接,对于违规发布的,平台将采取取消互动功能、禁言直至关闭账号的梯度处置措施,让医疗科普回归服务公众健康的初衷。这些组合拳既划定了红线,也明确了整改路径。

规范医疗科普,既要严打违规账号、清理虚假内容,更需激励权威专家主动“下场”。通过搭建专业科普平台,鼓励医学专家用通俗语言解读健康知识,以优质内容挤压伪科学生存空间。同时,要引导公众提升辨别能力,练就识别真科学的“火眼金睛”。只有让权威声音占据更多空间,伪科学才会无处遁形。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安全是底线,期待更多科学的声音传达到公众身边。

(作者单位:庆云崔口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