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老城镇:党建引领“小菜园”,绘就乡村“大幸福”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武城县老城镇大赵庄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创新,以党建为引领,将拆迁复耕后的48亩边角地划成“幸福菜园”巧妙盘活,分给750户村民种菜,打造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小菜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菜篮子”,更成为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责任田”,走出了一条党建与民生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

2023年春节前村民如愿搬入新居,随着各项配套设施日益完备,但杂草丛生的48亩边角地成了村民们的心病,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新村居环境美观。大赵庄村党支部敏锐地察觉到这些闲置土地的潜力,决定将其打造成“小菜园”。支部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召开多次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详细规划。党员们带头清理杂草、平整土地、搭建菜架、通水通路,将一块块荒芜之地变成整齐划一、生机盎然的菜园。这些菜园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新鲜的蔬菜来源,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小菜园”建成后,大赵庄村党支部创新推出了党员责任田制度。党员们积极认领耕种困难村民的菜园,负责菜园的日常种植、管理和采摘工作。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精心照料菜园,从翻地、播种到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党员们在责任田里不仅种出了绿油油的蔬菜,更种出了责任与担当。采摘的蔬菜第一时间送到老人家中,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这一举措让很多留守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自己地里种的新鲜蔬菜,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也让党员们在服务群众中践行了初心使命,密切了党群关系。

“菜不是菜,是乡愁。”村民赵秀娟腼腆地笑,她脚上的胶鞋沾着泥,却踩出了村庄最踏实的节拍。除了党员责任田产出的蔬菜,村民们也可以将自己种的吃不了的菜送到党支部。党支部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并将这些蔬菜送到其他需要的农户手中,实现了蔬菜的共享互助。这种邻里互助的模式不仅减少了蔬菜浪费,还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营造了和谐友爱的乡村氛围。村民们纷纷表示,这种共享模式让大家感受到了乡村大家庭的温暖,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小菜园”项目运转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村里的环境更加整洁美观,荒废的土地被充分利用,变成了绿色的田园风光。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他们不再为吃菜发愁,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邻里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同时,党员“责任田”也成为党员教育的生动课堂,党员们在实践中增强了党性修养,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让村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活力。

武城县老城镇大赵庄村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小菜园”建设,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党员责任的落实、村民生活的改善和乡村治理的提升,走出了一条党建与民生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相互促进的特色之路。未来,该支部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小菜园”项目的内涵和形式,拓展延伸项目服务链条,尽快推动“幸福食堂”项目建成运营,让党建引领的“小菜园”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绘就更加美好的乡村画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马乐 通讯员|王龙龙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