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家有钱赚!宁津县乡人大联动“解三难”,85个“共富工坊”托起群众好日子

指尖翻飞的藤条渐渐成型为精巧的工艺品,近日,宁津县柴胡店镇桃源里社区的“共富工坊”里弥漫着村民的欢声笑语。6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在这里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以前守着家没活干,现在守着家有钱赚!”村民王俊娥的朴实感言,正是宁津县县乡两级人大联动赋能基层、解民忧助致富的生动注脚。

宁津县人大常委会立足法定职能,指导乡镇人大紧扣群众急难愁盼与企业成长诉求,探索出一条上下联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助推建成85个“共富工坊”,有力破解群众就业增收难、文化传承难、特殊群体帮扶难的“三难”困局。

今年6月,“柴胡店镇中式面点制作技能培训”微课堂吸引了230余名群众。村民逯卫卫课后信心满满地表示:“老师教的配方实用,回家就能做给家人品尝,还能琢磨小生意!”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及妇女就业难,该镇人大推动崔杨村养老照护技能培训班落地,23名留守妇女经系统培训后全员获证上岗。同时,柴胡店镇人大推动落地的藤编“共富工坊”,构建“培训+代工+电商”链条,擦亮“柴胡店藤艺”品牌,产品线上销售节节攀升。在县人大指导下,全县此类“小而精”的技能培训遍地开花,今年已惠及数千名群众。

保店镇人大则把目光投向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该镇创新建立“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基层群众”机制。人大代表们寻访散落在民间的剪纸老艺人,与他们真诚沟通,倾听诉求,最终推动在“山花剪纸社”建立了集创作、教学、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剪纸艺术“共富工坊”主基地。

针对残疾人群体,代表们专门开办剪纸培训班,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几年前,聋哑女孩徐楠楠因疾病封闭自我,生活黯淡。在代表们的关怀和牵线下,她通过在保店镇“共富工坊”培训班的系统学习,得到张长俊等传承人手把手的悉心教导。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与实践,三年后的今天,徐楠楠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剪纸技艺,更成功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近三年来,保店镇“共富工坊”剪纸培训班免费培训农村妇女、残疾人3000多名,120人学成后自立门户,剪纸真正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从柴胡店镇的藤编产业勃发,到保店镇的剪纸技艺新生,宁津县乡人大联动建立的85个“共富工坊”,已成为群众在家门口端稳“金饭碗”的坚实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蒙蒙 杨晓雅 编辑|王露
审核|王育恒 终审|李玉梅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