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产业兴农要在“特”字上下功夫


□胥爱珍

8月12日,德州市政府召开《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政策例行吹风会。18条措施力促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植‘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格局,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镇村”的举措,为产业兴农提供了有益思路。

特色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金招牌”。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强化工作指导,加大政策扶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山东各地也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寿光蔬菜、蒙阴蜜桃、日照绿茶、菏泽牡丹……这些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当地的亮丽名片,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德州,同样有不少特色产业,从“乐陵调味品”飘香万里,到“武城辣椒”红遍八方,再到“夏津椹果”与“齐河食用菌”的蓬勃生长,皆是各地深耕“特”字结下的硕果。

做好产业兴农的“特”字文章,贵在系统谋划。德州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以“食品名市”建设为引领,推动农食融合、农文旅融合,深挖“农业+”多元价值,让特色农产品走出田间,迈向餐桌。各地摒弃“零敲碎打”发展产业,而是通过乡村振兴片区整合资源、梯次建设,引导特色产业集聚抱团,以“聚沙成塔”之势,放大了产业规模效应与品牌影响力。

做好产业兴农的“特”字文章,贵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以借鉴山东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的做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也可以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新业态,如乐陵市大孙乡发展林地养殖金蝉,实现“一地双收”,还推出乡村体验游等新项目,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做好产业兴农的“特”字文章,贵在以品牌“塑魂”。品牌是产品的灵魂,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产业兴农关键要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武城辣椒的热辣、夏津椹果的清甜,都蕴藏着独特风格,需深挖其生态、文化内涵,赋予产品鲜活生命力,讲好“乡土故事”。更要筑牢品质根基,建立严格标准与溯源体系,以科技含量提升“特”字含金量,让德州特色产业品牌叫得更响、传得更远。

产业兴农之路千条万条,而“向特而行”无疑是最富生机、最可持续的一条。期待德州的产业兴农走出更多特色路,让广大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