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下好文旅棋,激活暑期消费一池春水


黄晓龙

近日,德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暑假期间文旅促消费工作的各项举措,这场发布会给出了一个颇具启示性的答案: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一场关于城市魅力与消费活力的深度对话。从“乐游德州·惠享一夏”的系列举措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套促消费的“组合拳”,更是一种文旅赋能城市发展的新思维。

看似在卖风景,实则是在卖文化。德州五条精品线路的巧妙之处,在于把大运河的千年文脉转化成了可感可触的消费体验。当游客在九龙湾公园纳凉避暑时,消费的是生态;在古玩城“淘宝”时,消费的是历史;在运河古街大快朵颐时,消费的是乡愁。这种将文化基因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的做法,让每笔消费都有了文化附加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朝诡事录·西行》项目,通过VR技术让盛唐文化“活”在当下,这种“传统IP+现代科技”的混搭,恰恰击中了年轻群体的消费兴奋点。

表面是夜经济,实质是生活美学。德州夜间经济的出彩之处,在于跳出了“夜市摆摊”的初级形态,构建起层次丰富的夜间消费生态。天衢不夜城的传统演艺与VR科技同台,是古典与现代的对话;运河古街的市集与嘉年华联动,是商业与文化的共舞;啤酒音乐节的“美食+音乐”组合,则是味觉与听觉的共鸣。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夜间经济要持续火爆,不能仅靠延长营业时间,更要靠提升消费品质,让夜晚成为展示城市生活美学的特别时段。

政策看似让利,实则培育市场。德州的三重暑期礼包颇有深意,景区门票优惠瞄准的是家庭客群,中高考生福利锁定的是学生市场,“德州游乐GO”平台服务的则是年轻群体。这种精准施策的背后,是对消费人群的精细画像。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举措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政府通过补贴激活市场,企业通过让利培育客源,最终实现消费规模的持续扩大。这种“短期让利、长期得市”的策略,远比简单发放消费券更具可持续性。

从德州的实践可以看出,文旅促消费不能止步于搞活动、发优惠的表层功夫,而要向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在供给端,要推动文旅资源向消费场景转化;在需求端,则要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当文化体验有了现代表达,当夜间消费有了品质支撑,当惠民政策有了长效机制,暑期消费这团火自然越烧越旺。这或许是德州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文旅这盘棋下好了,暑期消费才能火。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