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烙印 不灭的薪火
——读韩春山《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 程先利
翻开韩春山编著的厚重的纪实文学《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扉页上“中共德州市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策划”的字样便昭示着此书沉甸甸的分量。这部由济南出版社推出的皇皇巨著,以500千字的恢宏篇幅,引领我们穿越时光的尘埃,踏入鲁西北平原那片浸透鲜血与信仰的“红色土地”——陵城区(原陵县)及其周边区域。这部作品绝非冰冷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部饱含深情,筋骨血肉俱全的革命史诗,它用文学的温度与史学的严谨,为我们复原了一段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让那些被尘封的英雄面孔与惊心动魄的斗争细节,重新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光芒。
一、血色经纬:铭刻于大地的英雄史诗
韩春山以史笔为犁,深耕于陵城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陵城区红色革命从星火初燃到燎原烈焰的壮阔图景。作品深刻揭示了这片土地成为“红色摇篮”的必然性。军阀混战、官匪勾结、地主盘剥,将底层民众推入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这“长夜难明赤县天”的窒息氛围里,共产主义思想如暗夜中的北斗,穿透层层阴霾,照亮了寻求生路与尊严的贫苦大众的心灵。书中翔实记载了早期党员如何如“普罗米修斯”般,冒着生命危险,在盐碱滩、在贫瘠的村落、在长工佃户的炕头,播撒革命的火种。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揭露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阶级意识。
作品浓墨重彩地铺陈了抗日战争时期陵城军民气壮山河的浴血抗争。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家园,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没有屈服。书中以大量一手史料和亲历者口述,还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役与瞬间:八路军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并肩作战,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广袤的平原上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周旋;普通百姓以“破家支前”的赤诚,为部队运送粮草、传递情报、救护伤员,甚至不惜用生命掩护子弟兵。书中描绘的“铁营洼突围战”,其惨烈与悲壮令人窒息,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疯狂合围,抗日军民以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在无险可守的洼地中拼死抵抗,鲜血染红了盐碱地,英雄的呐喊响彻云霄。这些叙述,不仅是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记录,更是对民族脊梁和牺牲精神最崇高的礼赞。
解放战争的篇章,则展现了陵城作为稳固可靠战略后方的坚实力量。书中翔实记载了陵城人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一切为了前线”的洪流之中。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砸碎了千年的封建枷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极大地激发了翻身农民保卫胜利果实的决心和支援前线的热情。“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景成为常态;后方,则是车轮滚滚的支前大军,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军衣,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陵城子弟组成的华野渤海纵队等部队,从这片红色的热土出发,转战大江南北,将陵城儿女的忠诚与勇毅,镌刻在解放全中国的丰碑之上。韩春山用饱蘸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复原了这段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由无数普通陵城人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共同书写的辉煌历史。
二、人民伟力:平凡身躯铸就的不朽丰碑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最撼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聚光灯,精准地投射在那些曾长期隐没于宏大叙事阴影中的“小人物”身上,深刻诠释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伟大真理。
韩春山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严谨的采访实录,为我们复活了一大批闪耀着人性光辉与党性光芒的基层党员和革命群众形象。他们不再是史书中模糊的符号或冰冷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挣扎更有坚定选择的鲜活个体。这里有舍弃相对优越生活,毅然毁家纾难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党员,他们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发展组织,传播真理,其智慧与胆识令人钦佩;有看似木讷憨厚,大字不识的普通农民,在关键时刻却能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为保护党的机密或掩护同志,甘愿承受酷刑甚至付出生命,其忠诚如山;有在后方默默无闻的普通妇女,她们是坚不可摧的“堡垒户”,在敌人眼皮底下为地下工作者提供食宿、传递情报、抚育革命后代,以惊人的坚韧和母性的光辉支撑起革命的“半边天”。书中那位在严冬深夜,毫不犹豫拆下自己棉裤为重伤员包扎伤口,自己仅穿单裤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大娘形象,如同一尊永恒的雕塑,将人民对子弟兵那份超越血缘的骨肉深情,铭刻在读者的灵魂深处。
作品尤为珍贵之处,在于它大量引用了亲历者及其后裔的口述史料。这些带着鲁北乡音,浸染着泥土气息的回忆,是历史最原生态的见证。通过他们朴实无华,细节饱满的讲述,那些教科书上抽象的概念,“军民鱼水情”“血肉联系”“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变得无比具体、鲜活、可感可触。一位老支前队员回忆推着独轮车穿越敌人封锁线运送军粮的惊险,“车轮子不敢响,喘气都得憋着,心里就一个念头,粮食送到,队伍就能打胜仗!”一位“红嫂”的后代讲述母亲在自家地窖里照顾八路军伤员的故事,“伤员发烧说胡话,娘整夜守着他,用凉毛巾敷,熬小米油一点点喂,比待亲儿子还上心。娘说,他们是替咱老百姓挡枪子儿的恩人!”这些源自生命体验的肺腑之言,胜过任何空洞的说教,它们以最本真的方式,揭示了革命胜利最深厚的伟力源泉,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看似平凡的陵城人民,用他们的肩膀、双手、乳汁、鲜血乃至生命,共同托举起了新中国的朝阳。
三、文学与历史的交响:纪实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地方党史,更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纪实艺术佳作。韩春山成功地在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感染力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作品的语言风格质朴而富有张力,深深植根于鲁北平原这片厚重的土地。他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方言土语和地域色彩浓郁的表达方式,如“盐碱地直冒白碱”“庄稼把式”“拉饥荒”“支前”等,使叙述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芬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年的陵城乡村。同时,作者并未因追求“土味”而牺牲语言的文学性,他善于捕捉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穿透力的细节:如“被鲜血浸透的入党申请书在寒风中飘动”“老农布满老茧的手颤抖地抚摸着刚分到的土地契约”“担架队员脚上的血泡磨破又结痂,在泥泞中踩出带血的足迹”……这些细节如电影特写镜头般直击人心,将历史的瞬间永恒定格。
在叙事结构上,韩春山匠心独运。他没有简单采用线性编年史的方式,而是巧妙地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经(如抗战爆发、铁营洼战斗、土地改革、支援淮海战役等),以典型人物和群体的命运轨迹为纬,纵横交错,织就了一幅立体、丰满、动态的历史画卷。这种“点面结合”“经纬交织”的叙事策略,既保证了历史脉络的清晰呈现,又让人物形象及其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选择与成长得到了充分展示,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书中对“铁营洼战斗”的描写,既有对整个战役背景、部署、过程的宏观勾勒,又聚焦于几位不同身份(指挥员、普通战士、民兵、支前群众)人物的具体行动和心理刻画,点面辉映,全景式地展现了那场血战的惨烈与悲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深沉而克制的抒情。面对如此厚重而充满牺牲的历史题材,韩春山没有陷入廉价的煽情或空洞的口号式颂扬。他的情感是内敛的、深沉的,如同鲁北平原下涌动暗河流。他更倾向于通过客观冷静的史实陈述,对人物言行和环境氛围的精准白描,以及恰到好处的细节呈现,来传递那份深沉的敬意,无言的悲怆和对信仰力量的无限感佩。例如,在描述一位普通党员英勇就义的情景时,他没有过度渲染悲情,而是细致描写了烈士走向刑场时“理了理破旧的衣襟,目光平静地望向远方初升的太阳”,以及乡亲们“强忍泪水,默默攥紧了拳头”的场景。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法,反而更具情感冲击力,更能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
四、历史的回响: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与永恒价值
掩卷沉思,《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对一段光辉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下与未来深刻的精神启迪。它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历史深处的光芒,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部巨著以其无可辩驳的史实,雄辩地证明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陵城大地上那浸透烈士鲜血的盐碱地,那承载着支前车轮深深辙印的土路,那回荡着军民同心的呐喊与歌声的村庄,都是这“三个来之不易”最生动、最具体的注脚。它警醒我们,今天的和平、发展与繁荣,是无数先辈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奠基的。忘记这段历史,就意味着对牺牲的背叛;漠视这份传承,就会导致精神的贫血。
书中展现的陵城军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所迸发出的“信仰如磐、初心如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伟大精神,是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陵城这片土地上,革命先辈们以“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靠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后方百姓忍饥挨饿也要把最后一口粮送给前线,体现的是“一切为了胜利”的集体主义和大局意识;无数党员面对酷刑和死亡威胁,严守党的秘密,彰显的是对组织的无限忠诚。这些精神品质,正是我们今天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源泉。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如何防止精神懈怠,如何抵御各种诱惑,如何保持奋斗本色?陵城革命史中蕴藏的精神富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答案。
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策划推出此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主动担当。它启示我们,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石。将陵城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通过如此厚重翔实,生动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成为全区乃至更广大范围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厚重底蕴,其价值不可估量。它告诉我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让红色的记忆永不褪色,才能确保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确保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五:薪火永续,大地长红
韩春山的《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一部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陵城革命“史记”。它以其历史的厚重、文学的感染、精神的烛照和时代的回响,构筑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这座丰碑,不仅铭刻着陵城大地上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更昭示着一种穿越时空,生生不息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
当我们合上这本沉甸甸的书卷,书中那些不屈的面容、那些悲壮的场景、那些感人的细节,并不会随之远去。它们已化作精神的种子,悄然植入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其“红”早已超越了物理的色彩,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图腾,一种文化的基因,一种力量的源泉。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何出发,为谁奋斗。
让陵城大地上的红色故事永远传唱,让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永放光芒,让这“一片红色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这或许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部不朽之作最深情的致敬。红色的烙印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灵魂深处,那精神的薪火,必将代代相传,照亮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直至永远。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