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时光,骑车、打球、奔跑嬉戏,但也伴随着意外创伤的风险。随着暑假接近尾声,这段时间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小儿外科就诊数量显著增加,儿童骨折发病率较往年激增近两倍。
“自暑假以来,医院小儿外科门诊骨科患儿数量明显增加,前臂、肘关节、肩关节和小腿是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医院小儿外科执行主任任传涛介绍,“运动损伤和高处坠落是主要原因,其中因骑车、跑步不慎摔倒受伤的患儿占比高达近80%。许多孩子未佩戴护具,摔倒时因习惯性用手撑地,因此肘关节、腕关节骨折最为常见,骨折患儿年龄多集中在8至12岁。”
任传涛分析,暑期骨折高发有多个因素:6岁以上儿童好奇心强、活动能力和运动参与度高,喜欢攀爬跑跳,但肢体缺乏保护,摔倒时缓冲不足,儿童骨骼尚在发育,相对脆弱。此外,部分儿童摄入过多饮料、膨化食品,也可能影响骨质健康。“除了夏季活动空间增多,如今部分孩子因饮食习惯问题,骨质相对较差,轻微外力也可能导致严重损伤。”任传涛补充道,“家长平时应避免用力拉扯宝宝的手臂,参加户外运动时,如滑板、溜冰、骑自行车等,一定要在正规场所,并戴上护腕、护肘、护膝等护具。”此外,儿童喜欢攀爬,好奇心强,因此要避免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避免在高处没有安全设施的区域玩耍。
“受伤后,家长能否快速判断是否骨折,直接关系到后续处理的及时性和安全性。”任传涛强调,若孩子四肢出现剧烈疼痛、肿胀、无法活动、肢体变形、畸形,甚至能感到骨摩擦感,或早期出现严重肿胀、水泡、瘀斑,高度提示骨折,必须第一时间就医,并优先选择专业的儿童骨科医生。他解释,儿童往往难以准确描述伤情和疼痛部位,一些特定骨折(如孟氏骨折)漏诊率较高,一旦漏诊可能遗留前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最重要的是,切不可盲目地复位和用药,如果有伤口存在,也不能随意冲洗,避免加重孩子病情。之前有位家长因为给孩子打石膏过紧,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神经功能受损。”任传涛表示:“在接诊病例中,有很多家长在骨折发生后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以至于不仅没有帮助孩子解除病痛,反而造成了二次伤害。”当孩子发生骨折后,应拨打120并冷静地将孩子当前的状况与所在位置向接线员进行描述,家长不可离开孩子身边,保持孩子处于舒适体位并严格做好制动处理。上肢骨折时,需把其受伤上肢屈肘90°放在胸前,不可对肿胀部位进行按揉,这会导致损伤加重。当骨折疼痛已使孩子无法忍受,外加心理上的恐慌,必然出现不停哭闹的情况,此时家长应保持冷静,做好孩子情绪安抚工作,尽可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待救护人员到达。
“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影。”任传涛强调:“儿童骨骼代谢旺盛,愈合快,塑形能力强,治疗需特别注重保护骨骼生长板(骨骺),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而成人治疗更侧重恢复骨骼结构和功能。”因此,儿童骨折务必选择正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治疗。目前,医院多采用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弹性髓内针治疗技术,该技术通过微小切口植入,有效保护骨骺,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术对儿童骨骼二次损伤的风险,助力患儿早日康复。
“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元素。它不仅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更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守护者。”任传涛特别提醒,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约占人体总钙量的99%。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不断生长和重塑,需要大量的钙来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每天晒太阳约30分钟,可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提高钙吸收率,从而为骨骼发育提供充足的钙源,此外,鸡蛋和牛奶是天然的钙源,人体对牛奶中的钙吸收率高达60%,每天早晚各喝一杯牛奶,可以满足孩子一天所需的钙。对牛奶不耐受的孩子,可选择豆腐、豆浆、豆干等富含植物钙的豆制品。
最后,任传涛呼吁广大家长,务必加强儿童看护和安全教育,运动时做好防护,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共同守护孩子安全健康成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梦娇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