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花园镇大韩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向勇,收到两名孩子塞来的手写感谢信。纸面虽有些褶皱,但一笔一划里,满是对“筑基育德”暑期特训营的不舍与感恩。
自今年暑期以来,大韩新村针对儿童看护难、暑期生活单调等问题,开办公益暑期特训营,通过多元课程让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充实的假期,也串起孩子成长、志愿发光、社会接力的暖心故事。
从低头看屏到抬头向阳,孩子蜕变看得见
“以前在家除了玩手机就是看电视,现在每天盼着来特训营!”13岁的韩嘉瑞是特训营里的“小班长”,回忆刚入营时的样子,韩嘉瑞有些不好意思:“上课不敢发言,站队列总跟不上,现在我能带小伙伴一起练五步拳呢!”
像韩嘉瑞这样的变化,在特训营里并非个例。即将上五年级的李青泽,曾因一点小事就爱哭鼻子,如今不仅能独立完成作业,还主动帮爷爷奶奶洗碗、捶背,照片发到家长群里,总能引来一片点赞。原本腼腆的韩丽茹,第一次亲手做出鸡蛋饼时,捧着成品跑回家给长辈品尝。
“最明显的是孩子们的精气神的改变。”志愿者崔利说,刚开营时,不少孩子弯腰驼背,说话不敢抬头。如今再看,孩子们腰板挺得笔直,眼神里有了光彩,遇到老师会主动问好。
特训营的课程融合课业辅导、手工制作、兴趣培养等内容。每天孩子们先完成暑期作业,再参与特色课程:学五步拳练身体,学《弟子规》明孝悌,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跟着消防员学用电防火知识。
谈及办这个特训营的初衷,韩向勇感慨不已:“我们村现在好多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老人们根本就看不了孩子学习,除了玩手机就是外面乱跑。”如今,看到孩子们的变化,韩向勇觉得,这个特训营办得值了!
从围锅台转到围孩子转,志愿老师找到新价值
“以前我每天接送孩子,总觉得日子没滋味。”今年56岁的宋永芳,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多年,现在感觉每天都有奔头。喜欢跳舞的陈金红自从成为志愿者,每天早早来到营里,帮孩子整理文具、带孩子练舞蹈,忙得脚不沾地。志愿者马爱莲负责后勤保障,有一天,她的父亲突发车祸,她来不及多想,先开车把其他志愿者送到营里才去的医院。
特训营里十多名志愿者,大多是退休人员或村里的公益岗。以前,她们的生活围着家庭转,如今却在公益服务中找到了新价值。
韩向勇记得,当初招募志愿者时,不少人担心自己没经验、干不好。“我们就说,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行,大家一起学、一起练。”如今,志愿者们不仅能熟练开展课程,还会提前备课、互相评课,“谁讲故事讲得好,谁带军训有方法,大家都跟着学,就想把最好的带给孩子”。
从一村发力到众人添柴,公益暖流涌乡村
“7月12日,匿名家长捐赠100元;7月18日,爱心人士刘磊送来10箱苏打水,23个大西瓜;7月29日,韩胜男妈妈给孩子们送来西瓜和雪糕……”特训营的“爱心日记”上,一笔笔捐赠记录得清清楚楚。这本日记,不仅记着物资往来,更藏着公益暖流涌动的故事。
“一开始就是想给村里的孩子找个好去处,没想到引来这么多人帮忙。”韩向勇说,特训营刚开办时,村里的公益岗人员主动来帮忙,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周边村的大学生听说后,利用假期来当志愿者,给孩子辅导功课、讲科技故事,甚至有企业家找到村里,提出愿意匿名捐款支持特训营。
大韩新村的“爱心链条”越拉越长。村里的暖心食堂原本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食,如今也为特训营孩子准备营养饭菜。
“其他村的家长打算明年也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韩向勇说。看到特训营的效果,他计划明年在每个行政村推广,让更多儿童受益。“就想为群众办点事,让孩子们有个快乐的假期。”
8月11日,特训营举行结业仪式,孩子们用一个月学到的成果为大家表演了节目。有的家长激动地握着志愿者的手,感慨孩子的变化。最后,孩子们排着队,依依不舍地跟志愿者道别。这个夏天,公益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点亮了孩子们的假期,也温暖了整个村庄。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石少军 通讯员|苏安矗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