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近日,在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新生入学报名现场,家长登记即可领取的“免费校服”。这一消息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好评。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校服并非新的成衣,而是往届学生的旧衣服。乍听之下,或许有人会皱眉:穿别人的旧衣服,合适吗?但校方的细致打消了疑虑:旧校服仅因学生长高不合身,无破损,经清洗消毒后再流转,一套最多服务过3位“小主人”。这份实在与用心,让“循环校服”跳出“面子争议”,回归实用本质。
“校服循环”有着多重现实意义。校服是中小学生的必备服装,但孩子个子长得快,校服穿一两年就会小。于家长而言,旧校服送人难为情,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年年购新还增加开支。于社会而言,旧校服沦为垃圾加重环境负担,新校服生产消耗的能源与产生的污染,也与低碳理念相悖。循环使用既解家庭之忧,又减环境之压,是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循环校服”承载的教育意义。当孩子接过带着学长学姐印记的校服,攀比心在潜移默化中消解;了解校服生产流程后,爱惜衣物、践行环保的意识自然萌生。原本抽象的“节约”“环保”,变成可触摸、可参与的行动,让“做中学、学中悟”的德育课落到实处。
网友建议推广“循环校服”,但推广不是搞“一刀切”,还需破解回收、处理、流转、教育等现实问题。比如,可设立校园回收点,用图书、文具、绿植等小奖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联合专业机构对旧校服清洗消毒,并出具检测证明,打消卫生顾虑;建立信息登记制度,附上捐赠人寄语,让校服传递温暖;更要引导孩子学会护理衣物,将节约、互助理念延伸至生活。
一件“循环校服”,看似解决的是旧衣处理的小事,实则回应了德育落地、绿色发展的大事。期待更多学校加入这场“接力”,让“循环校服”既叫好、更叫座,让节约环保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