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丈夫谭荣光

银河倾泻的星光里

藏着千万种爱的模样

而对双警家庭而言

爱是并肩作战的默契

是危难之际那句"我懂你"

藏蓝铠甲下

是彼此的软肋与铠甲

我是乐陵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民警陈娜

在这个浪漫的七夕

提笔写下我们的故事

——《我的丈夫谭荣光》

星光为证:当藏蓝爱上藏蓝

初识谭荣光时,我总在郑店派出所的走廊里遇见那个骑着电动车匆匆来去的身影。彼时他是奎台社区的社区民警,守着乐陵最偏远的社区——距市区90多里地,17个村落星罗棋布,8300多位群众的家长里短,都装在他那本磨得卷边的走访笔记里。

"小谭,帮俺看看这户口本咋回事?"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庄稼叶上时,他已挎着警务包走在田埂上;暮色漫过村口的老槐树时,他才踩着月光回到警务室,电动车筐里装着替独居老人代办的证件。两年半时间,180余起矛盾在他的耐心调解下消弭于无形,800余笔代办业务串起了与群众的连心线。

我忘不了他冒雪送证时湿透的裤脚,更记得他蹲在田垄上听大娘诉苦时那专注的侧脸,不知不觉间,心底那份敬佩,悄悄化作了更柔软的情愫。

两个异乡人——他来自禹城,我来自商河,却在乐陵这片土地上,因为同样的信仰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属于我们的小家。那时的日子简单纯粹,他常说"群众找咱办事,不能让人家多跑一趟",我便默默备好他加班晚归时的热粥,这一备,就是许多年。

△工作中谭荣光和陈娜

并肩逆行:双警家庭的默契守望

2015年,谭荣光调至治安大队,从此,他的身影更难捕捉。有时是连续数日蹲守取证,更多时候,是在窗口前耐心记下群众的联系方式:"您别急,这个问题我盯着解决。"

青岛的周女士至今记得,那个素未谋面的乐陵民警如何隔着微信,一步步指导她解决公章难题。"咨询了很多地方,您是最给力的!乐陵这效率杠杠的!"屏幕那头的赞叹,是对他"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的最好注解。双警家庭的默契从不需要多言,他守着万家灯火,我便守好我们的小家。

生命之痛:34岁向“癌王”宣战

2022年的夏天,突如其来的变故搅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他开始经常性的腹痛,但每每都是吃止疼药“坚持一下”。直到疼痛难忍趴倒在办公桌上,被同事紧急送医,随后转院......经多项检查、多次会诊,结果给了我们重磅一击:他被确诊恶性肿瘤Ⅳ期!

那几天我经常半夜偷偷搜索词条“胰腺癌”,当看见“癌中之王”、“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的时候,内心的绝望无法言表。他才34岁啊!我既自责又心疼:自责的是,为什么在他出现腹痛时没有陪着他及时就医?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非常低落,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抱怨命运的不公,痛恨生命的磨难。可当我看着他苍白的脸,他竟笑了:"媳妇,别怕,我命硬。"

手术后,他失去了半个胃、胆囊、大部分胰腺和部分肠道。医生建议静养,他却说:"与其恐惧未知,不如把握当下。"他选择回到岗位,用行动向命运宣战。

向光而行:在绝望处重燃希望

回到单位第二天,专项行动推进会议召开。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和同事一起忙碌工作,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

他看着我担心的眼神说:"媳妇,我的命是咱家的命,我会好好珍惜!但工作是我的魂,我不能丢。我保证,以后工作康复两不误。"那一刻,我明白,阻止不了,那就陪他战斗到底。

△出院后回到工作岗位上的谭荣光(图右)

日子渐渐归于平静,他的消化系统还不能正常工作,再加上靶向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饮食需格外注意,家人每天给他准备各种营养餐,儿子录制语音闹钟提醒他按时吃饭吃药,工作之余打打羽毛球。慢慢地,他的身体逐渐恢复,在工作上也更加干劲儿十足,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2年度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荣获全市前三名,2023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是摘得全市桂冠。

2024年4月,随着乐陵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他与同事们日夜奋战,不断优化职能定位、改进平台功能、完善运行机制,管控中心效能显著提升,大大提升了派出所的工作效率,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他也因扎实的工作功底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参与省公安厅《社区警务工作规范》的修订工作,为全省社区警务建设贡献力量。看到他取得的这些成绩,我替他高兴,记得刚得知他患病的时候,我不敢告诉他真相。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韧了。现在的他,认真工作,努力生活。我也渐渐被他的乐观所感染,不再恐惧未来,对生活充满期待。

银河横贯夜空时

或许我们仍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

他用坚韧书写敬业

我便用余生读懂他的担当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

一个普通双警家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