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校园里的暖光
——记我的三位小学老师
我的小学时光,悉数珍藏在德州市解放北路小学那片小小的天地间。学校离家近,每日清晨迎着晨曦踏入校门,总能瞧见院子中央的老树在风中悠然摇曳;操场边防空洞的洞口偶尔逸出几缕风声,似在低诉往昔。南北两侧的平房教室,承载着我最珍视的童年回忆——三位老师,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我心间播下了温暖与成长的种子。
一二年级时,班主任李英老师在我眼中宛如从《红楼梦》中走来,自带“林黛玉”般的韵致。她身材苗条,肌肤白皙似浸了水的棉纸,两条乌黑油亮的长辫子尤为惹眼,直直垂落至腰际,发尾随着脚步轻轻晃荡,偶尔扫过衣摆,连带着她的话语都添了几分温婉柔和的韵律。上课时,她习惯手持一根细竹棍,在黑板上轻点重点,“笃笃”声响与轻柔讲解交织,恰似檐雨滴落石阶,让人内心安宁。那时她尚未成家,待我们却如至亲。我成绩尚可,她在家长会上提及我时,眼睛总笑成一弯月牙:“这孩子,让人省心。”有一回,同学想抄我作业被拒后掐了我的胳膊,我眼眶泛红告状,情急之下竟喊出:“妈,你看他掐我!”她猛地抬眼,脸颊瞬间泛起红晕,似熟透的苹果,那抹羞赧中的笑意,至今想来仍觉心头柔软。也是从那时起,看着她站在讲台、长辫轻垂的模样,我便暗自期许:将来也要如她这般,站在三尺讲台上。
三年级,安老师接过了班主任的重任。身为回民且是苏禄王后裔的她,自带独特气质——衣裳永远熨烫平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鼻梁上的眼镜擦拭得锃亮,手中常捏着一块洁白手帕。她对我们要求极严:早自习时谁若敢把手从背后拿出,定会被她如炬的目光“钉”在座位上;背乘法口诀和课文,必须扯着嗓子大声诵读,那声音仿佛要撞响教室后墙。但她对我格外用心,每天清晨五点半,天色尚是灰蓝色时,便已站在巷口等候我和谢同学,陪我们跑步。晨雾弥漫中,三人的脚步声“踏踏”作响,她的叮嘱随风传来:“步子迈大,别偷懒!”这一跑便是近一年,那坚定的脚步声与叮嘱,成了我少年岁月中最具力量的节奏,教会我坚持的意义。
四五年级,语文老师朱仁义成为引领我的另一盏明灯。她中等身材,清瘦面庞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齐耳短发衬得她干练又亲切。她人如其名,为人正直温暖,对学生怀着如火般热忱,一笑眼角便堆起细细皱纹。那时教室没有暖气,全靠自制炉子取暖。朱老师总担心我们受冻,每天早早到校,蹲在炉边添煤、捅火,即便双手沾满黑灰也不在意。待我们进教室时,炉火已烧得旺盛,暖烘烘的热气裹着淡淡煤烟味,弥漫至每个角落。教室后墙的黑板报由我们负责,学校不时评比。有一次,我为赶评比留到天黑仍在绘制,她路过教室,转身去办公室拿来一块烤得金黄焦香的馒头片,递到我手中:“先垫垫肚子,别饿坏了。”那焦香在口中散开,暖意瞬间涌遍心间。她对我们的教导细致入微:大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习态度,小到穿衣戴帽的整洁、日常举止的规范,无一不严格要求。后来我才知晓,她是双胞胎之一,丈夫是军人出身,难怪身上兼具严谨与温柔。
最难忘一次全校大会,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稿子上明明写着“2000年实现现代化”,可站上讲台后,我紧张得舌头打了结,竟脱口说成了“20000年”。台下的同学们大多年纪尚小,没听出这数字里的差错,依旧安静地坐着;只有我自己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脸颊烧得滚烫,声音都开始发颤。好不容易熬到发言结束,我几乎是逃也似的走下台,双腿软得像踩在棉花上。朱老师早已在台边等候,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看了我一眼,轻轻拍了拍我的肩,依旧是那句熟悉的“不错,挺好的”。没有半句责备,却像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我满心的慌乱,让我懂得包容的珍贵。
后来小升初,那是实行择优录取进入德州一中的第二年,竞争格外激烈。最终我们班仅录取了七八名学生,其中还包含两名插班生,真正从这个班成长起来考入的只有五六人。当录取结果传来时,朱老师站在教室前,看着我们这群朝夕相处的孩子,激动得红了眼眶,眼泪顺着脸颊滑落。那是我第一次见她流泪——不是因为严厉的要求,而是为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而欣喜。那泪水里满是对学生的牵挂与骄傲,至今想来仍令人动容。
多年后,我领着儿子偶遇朱老师,她紧紧握住我的手,喃喃道:“好学生呀。”岁月在她眼角添了些细纹,可掌心的温度依旧温暖;那句简单的感慨,却比任何赞美都动人。暖流顺着手臂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教室:她蹲在炉边添煤、递来馒头片,或是为我们录取而落泪时,眼里都闪着同样的光。如今再路过那所小学,老树依旧坚守,平房已翻建成新楼房,防空洞的洞口也被封上。但闭上双眼,李老师在黑板前轻敲竹棍、长辫垂落的身影,安老师在晨雾中等待的身姿,朱老师递来馒头片的温暖双手、为我们落泪的模样,还有那句化解我窘迫的“不错”,都愈发清晰,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
三位恩师,一位以温柔为我种下梦想的幼芽,一位以严格教会我坚持的重量,一位以包容赋予我前行的勇气,更以真挚的情感为我们的成长喝彩。她们如三束暖光,虽不炽烈,却足以照亮我整个童年,指引我走过往后的岁岁年年。这份跨越时光的师恩,早已刻入心底,成为我人生路上永不褪色的温暖底色。
赋诗词赠三位老师
赠李英老师
巷畔黉门忆里巍,
庭前古木护柴扉。
辫垂似画凝清慧,
语软如春胜母慈。
纠错字,笑盈眉,
一声“很好”记深碑。
当年懵懂承师泽,
今对秋风寄远思。
鹧鸪天·赠安师
巷校平芜忆里长,
回坊师者韵深藏。
发丝齐整衣容洁,
素帕常携气自扬。
晨课督,早跑忙,
五更同赴少年场。
严中自有殷殷意,
犹记叮咛在耳旁。
赠朱仁义老师
忆里黉门短发明,
严慈相济总关情。
讲台曾嘱千秋计,
稚语常疏一笑轻。
眸底暖,掌中盈,
一声“不错”慰心惊。
今朝又沐秋风里,
遥寄师恩入韵声。
作者简介:谭晓红,女,德州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辞赋》《历山诗刊》《诗坛》《五色土》《德州诗词协会》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