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乐陵市朱集镇邢家村,晚风拂过枣林带来阵阵清甜。村头广场上,58岁的放映员宋焕臣熟练地调试着高清投影仪,数十个塑料小凳早已坐满了村民。当豫剧《单娘》的旋律在夜空响起,老人和孩子的笑声与剧情里的乡音融为一体——这是乐陵市公益电影下乡的寻常一幕,也是这座城市文化惠民的生动缩影。
“公益电影放映开始于2008年,1043个自然村做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算下来一年要放1万多场。”提及公益电影的起点,乐陵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王亮的记忆格外清晰。
每一场公益电影的放映下,都藏着一套标准化的“服务密码”。朱集镇的村民爱听戏,就多排《单娘》《吵闹亲家》;黄夹镇是革命老区,红色题材电影更受欢迎;西段乡则偏爱《大喜盈门》这样的生活喜剧……
除了常规放映,公益电影还会走进特殊场景。“去年‘六一’,我们把电影送进幼儿园,孩子们高兴得蹦蹦跳跳。”王亮介绍,今年围绕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们把选片重点放在了革命历史题材上,“像《小兵张嘎》《地道战》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影片都被我们列了进来。”
上世纪90年代,宋焕臣骑着自行车,驮着胶片放映机、发电机跑村。如今,他的装备早已升级为高清数字播放器、4米×2米的抗风幕布、便携式功放音箱,一辆面包车就能装下全套设备。“数字信号稳定,画质清晰,还能同步一线城市的影片,再也不用等胶片拷贝了,也不会出现断片的情况。”宋焕臣说。
公益电影活动还延伸出“便民服务包”。每个放映队都会在电影放映前提供便民服务,放映员各展所长,会修电器的帮村民检修家电,擅长理发的就免费给老人修剪头发。宋焕臣经常帮村民修补电动车轮胎。这些暖心的小事,让公益电影的口碑越传越广。
夜色渐浓,《大喜盈门》的剧情进入高潮,银幕前笑声此起彼伏。十六载春秋,乐陵的公益电影已放映超10万场,44台放映机将1043个自然村跑了一遍又一遍,在光影流转间,织就了一张细密的文化惠民网。“后面我们想把更多反映乡村振兴的好片子送到村里,让小银幕发挥大作用。”王亮说。
月光下,银幕上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乐陵公益电影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书写更多温暖的篇章。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邢仁宇 通讯员|苏安矗 编辑|石少军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