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 德州,1949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1949年,德州在干什么?

相对于其他城市的炮声隆隆,1949年的德州显得更加从容。因为德州早在1946年6月就解放了,有了更多时间发展生产,恢复社会秩序,支援前线,为新中国成立献礼。

1949年10月1日,沧南地委庆祝新中国成立

担架团胜利归来

解放战争中,德州区域即当时的渤海军区二专区,为支援前线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数据显示:1945年9月至1949年12月27日,德州区域内共出征常备民工11期,民工总数为47万人,担架7万多付,挑子4万付,大、小车16万多辆,牲畜25万头,参加了邯郸、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民工担架团向后方运送伤员

1949年1月31日的《大众日报》报道:1月23日,渤海一分区在乐陵召开庆功授奖大会,庆祝乐陵、庆云担架团胜利归来。由庆云、乐陵两县5000余民工组成的担架团,从1948年麦收时开始直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随军服务8个月,历经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5省,行程万余里,他们参与的每个重大战役都要到前线抢救伤员。全团民工巩固率96.7%,无一牺牲。被华东支前委员会评为“模范担架团”,涌现出了特等功臣6名、一等功臣350名、319人光荣入党。

解放大军南下过境德州

从1949年2月开始,保障解放大军南下成为新的支前重点。当时,德州市委专设支前拥军委员会,动员群众提前腾空房屋3400间,准备出大量粮油、蔬菜、柴草等生活物资。扒掉了影响大军通行的部分城墙,铺修了运河决口时冲毁的道路。被服厂的工人们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突击生产出12万个手榴弹袋。

4月19日,四野10万大军过境德州,期间,群众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食品、香烟等生活用品送到战士们手中。部队住进事先准备出来的民房后,城区各街道和近郊村庄,均组织人员到驻地进行服务,妇女们更是争先恐后为战士们缝补、洗衣服。建华铁工厂的工人们加班加点为炮兵部队赶制火炮零件,维修炮车。新生街居民自动捐款10万元(旧币)献给部队。平等街贫民齐大娘家住进了解放军的一个电话班,她热情地为同志们烧开水,忙里忙外。战士们洗的袜子晾在院子里,她看到破得不能穿了,主动拿到屋里,熬了半夜,把袜子缝好后给同志们送了回去。

南下干部团出征

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准备五万三千干部的决议》,这些干部将随军南下,到达新解放的区域,建立党政军机构,进行接管并开展工作。

欢送南下干部

根据上级动员组织南下干部的指示精神,渤海区一地委、二地委、冀南二地委迅速落实。其中,渤海区一地委所辖乐陵、宁津、庆云、盐山、南皮、东光、吴桥730多人组成的南下干部团,于1949年1月8日出发南下。渤海二地委所辖临邑、德县、济阳、德平、陵县、禹城、商河、杨忠、齐河、平原抽调1000余人组成的南下干部团,于1949年3月1日出发南下;冀南二地委所辖武城、夏津、恩县、高唐等县700余人组成的南下干部团于1949年3月29日出发南下。

这期间,德州区域组织动员的南下干部队伍一直在充实中,至1949年3月,总人数已达3000多人。

当时的德州地区,由于大批青年参军,民工支前,留在村里的青壮年并不多,但人们觉悟很高,许多小脚女同志也报名参加南下队伍。

王士英,陵城区滋镇三洄河村人,1949年,他任济阳县委宣传部长。3月1日,王士英踏上了随军南下的征程。千里迢迢,5月初来到了浙江。5月3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兼省长谭震林主持召开了南下干部带队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由王士英率领济阳、乐陵等30位南下干部,组成了新昌县委会和新昌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王士英任县长。这一年,他才25岁。之后的岁月里,王士英又先后担任浙江工业干部学校校长、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党委书记、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校长、党委书记。1980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这就是如今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士英任党委书记,一直到1985年2月份离休。

重建发电厂

德州有了电灯最早是在一百多年前。1902年,北洋机器制造局在德州设立,局内安装了发电机,出现了德州第一盏电灯。

1916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德州城郊建立了“三育村”,里面有发电机,有电灯,不对外经营。1924年,柴市街居民秦子江个人安装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可以供周围的50多户居民照明,但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到一年就难以为继了。1938年7月,德县电灯厂开始营业,为齐鲁电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县的营业部。当时德县是重要的棉花和花生集散地,有人口33910人,日本人约800人。电灯厂发电机装机容量175千瓦,城内外设计安装90盏电灯。当时的德州发电所位于运河东岸,桥口街南侧,这里原是窑厂旧址,留下两座高大的烟囱,日本人就利用这两个烟囱修建了发电所。工厂有十几个工人,白天停工,晚上工作,主要供日本兵营和一些商店照明。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进驻德州,发电所遭破坏。

1946年6月德州解放,党和政府修复了发电所。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形势紧张,根据渤海行署指示,德州发电所将3台发电机组转移到鲁南山东军区后勤部兵工厂,德州全城停电。

1949年1月,随着天津解放,德州周边局势趋于稳定。修复铁路,恢复商业,组织生产,德州市逐步走上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为适应新的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根据渤海区党委和行署的指示,德州市开始重建电厂,恢复发电。

1949年2月,渤海区行署拨出77万公斤小米,作为建设电厂的资金,用于修建厂房和购买机器设备。德州市采用招榜的办法,面向社会,寻求电力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1949年7月15日,德州市电力公司成立,经理孙林森。当时的筹建电厂领导班子从天津一家叫“野玫瑰”的电料行里购买了一台美国生产的2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型号为“特尔滨”。锅炉是手烧炉,巴布特式。

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在紧张安装调试后,1949年10月1日,德州发电厂200千瓦机组试车成功。1950年1月15日,正式投产发电。时任市委书记、市长张持平等同志参加了剪彩仪式。为感谢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德州市人民政府宣布:从1月15日到3月31日,对各用电单位免费供电。1953年7月,这台发电机组被调往聊城发电厂。

电厂重建后,为保证机关、学校、车站和市区部分企业单位用电,架设了市南、市北和铁路三条3.3千伏供电线路,总长度15.15千米,这是德州最早的供电线路。1950年,德州电厂正式发电后,将市南供电线路延伸到了新华印刷厂附近,同年还架设了电厂到打包厂专线,第二年,架设了勤奋街到生建铁工厂专线。那时候,用电手续很简单,只需写一份申请就能得到批准,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口头申请。由于没有完善的计量方式,好多用电户实行的是包灯制,按电灯功率收费。照明用电,20瓦的电灯泡每月电价折合新币约1.76元。动力用电,每千瓦时折合新币约0.18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消费电的能力很低,用户变压器容量也很小。面粉厂、东新油厂、兴鲁烟草公司德州烟厂及政府部门都由公用变压器供电,唯一一台30千伏安的变压器安装在新华铁工厂,打包厂是德州的用电大户。为解决电力过剩的问题,电厂的用电管理员经常深入用户动员用电,还曾召开了全民性的用电宣传大会,大力宣传用电的优越性。

建设三八路

1949年秋天,时任市长张持平组织全市干部义务劳动,拆除东城墙一段,填平护城河,建设了一条直通东乡的大车道,命名为新乡大道,这就是三八路的雏形。当时的新乡大道很短,像样的路面仅仅为新湖路至小东关这一段。

1960年3月8日,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50周年,德州市在人民剧场举行庆祝大会,来自工业、农业、财贸、卫生等11个行业的2000多名妇女参加。当时会场的条幅很醒目:树雄心、立壮志、争取成为红勤巧俭的社会主义劳动妇女。会上决定,将市府街到德吴公路起点这一段命名为三八路,以便让全市妇女看到这条路,走上这条路,谈起这条路就想到这个伟大的节日。当天,德州市妇联发动全市妇女和驻地机关干部1800多人开展义务劳动,时任副市长朱昭华率先破土动工。三八路的拓宽延伸工程陆续进行了3个年头,到1964年完成。

“文革”期间,三八路改名为红旗路,一直到1981年才改回三八路的名称。目前很多老人们记忆中的红旗一居、红旗二居就在三八路的两侧。

三八路成为东西主干道是随着小东关桥的竣工开始的。1971年,岔河开挖,小东关桥也随之建设,成为重要的公路桥,桥长127米,宽7米,载荷70吨,钢筋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