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序幕已然拉开,校园再次充满生机。从相对自由的假期模式切换到规律紧张的校园生活,不仅是学习节奏的转变,更是对学生们身心适应能力的一次考验。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教师如何敏锐洞察、科学引导,帮助孩子们从身体到心理实现“软着陆”,快速融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以下几点建议,与各位教育同仁及家长共勉。
教师篇:科学引导,做温暖的“摆渡人”
关注生理节律,助力身体“复位”
假期生活的松弛与开学后的紧张易形成“作息剪刀差”,首当其冲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教师需协同家长,帮助学生将身体调整至“开学频道”。
“缓冲式”调整运动负荷:体育课及户外活动初期不宜骤然高强度,可采用游戏化、趣味性的方式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损伤,让学生重拾运动的乐趣。
宣教“健康三重奏”:利用班会、晨会等时机,反复强调均衡营养、充足睡眠、适度锻炼的重要性。明确告知学生,这是保障骨骼发育、提升免疫力、保持充沛精力的基石,而非老生常谈。
观察细微变化:密切留意学生是否出现上课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情况,这可能是身体尚未适应或健康亮起的“信号灯”,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
营造心理安全,实现情绪“平稳过渡”
新学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自我期待等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
开设“情绪接纳站”:开学初,通过匿名纸条、班级树洞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开学初的忐忑、焦虑或期待。让学生明白,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可以被讨论的,从而与情绪“和解”。
设计“破冰”与“融入”活动: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如“新学期心愿卡”分享、“找共同点”游戏等,帮助学生快速重建或拓展社交圈,减少孤独感,增强对新集体的归属感。
强化积极心理暗示:在班级环境中布置励志标语、设立“进步之星”展示墙,多用“我们又开始新的探索了”等积极语言,替代“紧张的学习开始了”,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
家校协作篇:同频共振,构建支持“共同体”
学生的顺利适应,需要家校形成合力,构建稳固的支持系统。
主动沟通,信息对称: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等渠道,主动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适应情况(特别是积极表现),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状态,实现信息无缝对接。
指导家庭营造“安心后盾”:建议家长开学初期保持家庭氛围轻松和谐,避免过度强调成绩和排名。保证孩子规律的作息和安静的学习环境,用“需要我为你做点什么吗?”的关怀替代“今天学了什么?”的追问。
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理解青春期孩子在学业、人际、自我认同方面的挑战。鼓励家长学会倾听,建立平等的沟通桥梁,与学校一同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新学期是一场新的奔赴,关注学生的身心适应,是教育工作的起点。让我们教师以专业的洞察、温暖的陪伴,与家长携手,不仅关心学生“飞得高不高”,更关心他们“飞得累不累”,共同守护每一个孩子在新学期里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建宇 编辑|陈锟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