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进厂,德州天衢新区制造迎来“最强大脑”

秋日的德州,一场关于“人”与“制造”如何共舞的探索,正悄然进行。

9月29日,京津冀鲁(德州)人力资源赋能制造业发展供需交流会在天衢新区举行。这不仅是政策的宣示,更是一场务实的“相亲会”——企业的迫切需求,与人才的智慧潜力,在此直面碰撞。

“产业的升级,终究要靠人来实现。”会上,德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宪利点出了核心。话语简洁,却道出了当下制造业转型最真实的瓶颈与出路。

随后,一系列签约授牌,将理念落地。其中,天衢新区的盛拓科集团与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签约共建“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会场焦点。

一纸协议,分量几何?它意味着,博士、博士后这群曾在象牙塔深处钻研的“最强大脑”,将直接走进工厂车间,直面生产一线的真实挑战。

“我们追求更高效的光热转化率、更长的产品寿命,这些市场前沿的目标,背后都是技术难关。”盛拓科集团董事长韩荣涛的话很直白。他的企业深耕太阳能光热领域,对集热技术每一分效率的提升都渴求至极。

不远处,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他们的产品连接着从重大工程到精密仪器的各个环节,材料强度与工艺的丝毫进步,都牵动着下游产业的品质命脉。

对于他们而言,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引入前沿理论的指引与颠覆性技术的“种子”。博士后人才,正是他们苦苦寻觅的“破局者”与“播种人”。

企业的渴求,与天衢新区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的战略不谋而合。政府的角色,在此刻悄然转变。

天衢新区一套“政策组合拳”务实而细致:为建站企业提供真金白银的科研经费;为入站博士后提供有竞争力的生活补贴和安居保障;更在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乃至家属安置、子女教育上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套组合拳意图明确,不仅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为企业“敢投入”扫除后顾之忧。盛拓科与聚力焊接项目的落地,正是有力的证明。

截至目前,新区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家,实现全区5大主导产业领域全覆盖,有力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这场交流会,也映照出一个更深层的趋势变化:人力资源与制造业的关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我出钱、你干活”的招聘逻辑,当“人”的智慧被精准、持续地注入“制造”的肌体,一种新的生产力正在萌发。

人才与制造的相遇,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催生创新的化学反应。在新区,我们正见证这一反应的开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