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贯通传统与未来,是决定未来区域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在我市,这一产业的发展热度持续攀升。近年来,我市聚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能五大领域,以清晰布局、持续创新和务实举措,全力推动生物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迈进,“北方生物谷”轮廓日益清晰。
一核三极多园布局
集群效应凸显
10月15日,在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展厅,木糖醇、L-阿拉伯糖、赤藓糖醇等功能糖产品陈列有序。“目前,我们自主研发了多种产品,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数十家跨国公司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福田药业研发副总经理孙鲁介绍。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我市生物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作为禹城市第一家建成投产的功能糖生产企业,1993年,福田药业以玉米芯为原料加工生产木糖醇。此后,禹城市功能糖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兴起了保龄宝、百龙创园等一批行业翘楚。它们推动德州功能糖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目前,德州功能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35%,成为全球功能糖产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德州力量”。
企业的茁壮成长是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展现了我市持续推动生物产业聚链成群、裂变发展的显著成效。
生物产业链是全市11条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产业链之一,实行链长统筹、牵头部门主抓、领建园区主战、关联园区协同。我市高起点编制了《德州市生物产业规划(2025-2027)》,系统构建了“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园协同”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以禹城市为核心,齐河、乐陵、平原为三极,天衢新区、陵城区、临邑县等多园协同。
市发改委主任、市生物产业链办公室主任杨洪利介绍,目前,我市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3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产值过10亿元企业8家、过亿元企业41家,生物产业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深耕细分领域
形成五大产业板块
科学的产业布局为我市生物产业发展搭建了“骨架”,而一批深耕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支撑起这一产业的“血肉”。
赤藓糖醇是无糖饮料的主要配料,广受市场欢迎,是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在公司营业收入中,赤藓糖醇占比15%,出口额一度占全国40%左右。早在2002年,保龄宝便瞄准了赤藓糖醇这种甜味剂“零热量、纯天然”的特性,建设了国内第一条赤藓糖醇生产线,助力山东率先进军“无糖市场”的全球赛道。
“通过高转化率菌株的筛选和优化扩培,利用多级膜集成分离技术进行过滤提纯,并经浓缩、结晶等工序,我们得到了纯度99.5%以上的赤藓糖醇成品,产品应用场景拓展至功能食饮品、医药、特膳食品等多个方面。公司的发明专利有近百项,其中关于赤藓糖醇的就有十几项。”公司副总经理李霞介绍。目前,保龄宝新建成的年产3万吨赤藓糖醇项目自投产以来一直保持满负荷运行,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是生物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抢占发展先机的核心驱动力。在产品研发这一高精尖赛道上,我市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
位于乐陵经济开发区的星光糖业生产车间内,现代化的生产设备高效运转,丰富多样的糖产品源源不断下线。山东星光首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宁介绍,公司集合生物工程领域专家教授及专研团队,解决了稀有功能糖与大宗糖高效联产等 “卡脖子”技术难题,开拓了益生元、膳食纤维、减糖配料、专用糖浆四大产品体系,进入国内外领先食品饮料企业的供应链,出口至40多个国家。“我们不断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是为了让功能糖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营养的需求。”李宁说。
经过多年培育与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以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能为主的五大产业板块,构建起链条完整、特色鲜明、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各地聚焦细分领域发力,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像禹城重点发展生物制造,宁津主攻生物育种,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杨洪利介绍,近两年,我市重点推进百龙创园功能性糖中试基地、保龄宝阿洛酮糖等一批引领绿色低碳消费潮流的标杆项目。
锚定千亿未来
推动高质量发展
10月14日,2025德州生物产业路演招商大会举行。会上,1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覆盖战略合作、产业投资、技术研发等多个层面。
山东博森医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德州学院签署了糖尿病创面愈合功能化外泌体协同创新项目协议。“项目能加速糖尿病足等难愈创面的细胞增殖与组织修复,为这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博森公司副总经理赵正戈表示,若项目研发成功,可从联合用药开发、创新治疗药物等方面,为公司带来多个营收增长点。
“此次路演招商大会是一场汇聚智慧、技术与资本的行业盛宴,为本地企业与优质资源深入洽谈、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杨洪利表示,“‘十五五’期间,我市生物产业目标是冲击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的‘北方生物谷’。”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创新构建“12345”工作体系,即:聚焦“德州生物,商机盎然”一个品牌,建立常态化路演与成果转化两大机制,面向投资者、企业家、行业专家三类群体,覆盖技术、资本、市场、政策四个维度,实现“产学研金服”五大要素高效对接。
在服务保障上,我市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保障集成改革工作机制,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支持;坚持并完善“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德州”的“科创飞地”模式。资本层面,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建立投贷联动机制,推动项目融资需求与金融资本精准匹配,同时探索设立生物产业专项基金,力争以生物产业链为突破口,打造成我市产业链基金设立的“样板间”。此外,我市成立了德州市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36家来自生物产业体系的企业及社会组织加入,标志着我市生物产业进入“抱团发展、自律协同”新阶段。
杨洪利表示,我市将瞄准合成生物、基因细胞治疗、AI制药等前沿赛道,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德州转化。在集群发展上持续发力,优化升级产业布局,深化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秀秀 通讯员|杨孟洁 陈天鹏 白聪聪
编辑|高玉梁 审核 |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