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黄桓存:双节游园有感





双节游园有感

黄桓存


今年国庆节前,我一时心潮涌动,来到距离夏津县城40里处的后屯村。这里有着国内外驰名的原始桑林,关于它的成因始末,早有不少名家泼墨书写,自然不用我多赘述。只是这偏居一隅的后屯村,短短十余年里,竟已变得繁花似锦,古典式的建筑楼舍比比皆是。我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能与颇有成就的名人大家同住“桃园民宿”,实感万幸。这住所幽静自然,绿茵环绕,花草树木错落其间。温泉不远处有一面积不小的池塘,池塘上横跨着两座长长的拱形桥。


历史上,这片古老桑林所在的区域沙丘绵延,正处于风道口,往年一入秋,西伯利亚的寒风就会呼啸而至。据记载,那时每到春秋两季,便会“黄龙飞舞”,让人睁不开眼。然而如今,这近十天里几乎一丝风也没有。打开门窗远眺,楼舍与花草树木在蒙蒙细雨中静静伫立,雨中的花草像婴儿般坦然地吮吸着甘露;公路两侧的白杨、法桐、国槐,也一动不动地接受着雨水的洗礼。

住所紧邻桑仙园,那是远近驰名的休闲乐园。园内小桥流水,矗立着具有明清两代风格的楼房,据说引得不少影视团队前来取景。国庆节当天,爆竹与烟花四起,我随着庆贺的人群涌入桑仙园。一进园,便闻花香四溢,又见棵棵古桑千姿百态。一棵粗大盘曲的古桑映入眼帘,它的周围用石头砌起了树围,树围之下是平展展的甬路。我起初疑惑:这桑树为何长在类似“绝壁”的地方?直到看向与它等高、间隔不远的区域,才恍然明白——原来这里曾是沙丘!惊奇之下,我顺着地势向上攀爬,仿佛在翻阅那段荒凉的历史。不料从树林间翻越后,眼前的荷塘瞬间唤醒了我纷乱的思绪:看,荷塘里五颜六色的鱼儿全都在水面摆尾浮游,有的还炫耀似的跳出水面,展现出少女般秀气灵动的姿态;荷叶上的水珠更让人赏心悦目,如丝的小雨并不密集,丝毫没有破坏这份景致,水珠在宽宽的荷叶上滚动,晶莹透亮,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捧起。

人们常说“山水不过江南”,可如今放眼看去,我们的县城乃至乡村,何处不是林秀花香、绿水环绕?真可谓“小桥流水人家”,虽非江南,却胜似江南。秋雨无声,人们以不同方式庆祝国庆节:有人居家守在电视前,观看天安门前盛大的庆典;马路上、公园里,或是乡下的广场上,五颜六色的雨伞连成一片;还有不少人干脆只身漫步秋雨之中,享受这份惬意。八天长假里,节日的氛围持续升温,户外的人越来越多,彩灯高悬,无论白天还是傍晚,爆竹声、烟花声接连不断。

10月6日这天是中秋节,公园与街道上的游人渐渐少了,大概都回家阖家团圆了。只是秋雨连绵,这中秋之夜没有看到月亮。次日下午三点左右,天色突然亮了起来——难得见到了太阳,它正从云缝里钻出来。我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向天空,竟惊得目瞪口呆:天空中飘着平日里难见的云彩,有湛蓝湛蓝的,也有乳白色的块状云;太阳藏在黑黑的云朵后,时隐时现。这些黑云形状各异,像世界各大洲的板块般围绕在太阳周围,以蓝天为底色,格外显眼。所有云彩都静静悬浮着,没有流动,整个天宇显得安然又圣洁。我不禁痴想:若天下都能如此安宁,该多好啊。

傍晚时分,花灯亮起,游人又多了起来,处处是欢声笑语。虽仍无月色,却四处灯火辉煌。我偶然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名作写于1927年——正值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正处于黑暗时期。朱自清虽在写月,字里行间却满是凄惶,他写道:“月光是隔着树影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那时的中国,民族孱弱、屡遭欺凌,百姓居无定所……这一切,生活在今天幸福生活之中的人们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呢。

一阵微风拂过,仿佛皓月即将冲破云层。各条街道上,家家户户的餐厅里飘出酒香,真是醉人之夜。我忽而想起“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诗句,心中感慨:花间丽影在,无月似有月;天宇琼浆醉,笑人间豪放。想来明天的太阳,也会更加靓丽吧?在怅然的感慨中,我多了几分对岁月的珍惜之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