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德州天衢新区,有一群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正专注于一项极为精密的事业:在厚度仅相当于头发丝八十分之一的硅晶片上攻坚克难。
他们来自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是一支以“85后”“90后”为主体的团队。成员中,有人从北京一路追随至德州,有人一毕业就扎根生产一线。大家有着共同的特长:既有身后的理论功底,也有超强的动手能力。
2020年,公司整体由北京搬迁至德州。困难,从设备进场第一天就出现了。
价值上亿元的国际先进设备运抵厂区,但受疫情影响,外国专家无法前来安装。生产线建设眼看就要停滞。关键时刻,维修部的同事们站了出来:“我们自己来!”
那年夏天异常炎热,厂房里如同蒸笼。汗水一次次湿透工装,图纸铺满地面。千分尺插在泡面桶里、参数表压在泡面盖下,成了那段日子最熟悉的场景。
经过5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团队独立完成了所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当第一片闪着金属光泽的8英寸硅片成功下线,车间里爆发出激动的欢呼。这一刻,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半年,也标志着德州从此能够自主制造半导体硅材料。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硅片清洗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核心环节。以往,这类高精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单台价格高达数千万元。“厂房里除了人是自己的,设备全是国外的。”这句玩笑话背后,是说不出的无奈。
“一定要造出我们自己的清洗设备!”
在一个雨夜,团队核心成员驱车几百公里赶往江苏一家设备制造企业,沟通技术方案直至凌晨。随后的3个月里,他们修改设计、调试参数、反复测试,前后校准148次,自主设计出23个关键部件……终于,首台国产高端清洗机试验成功。
公司为这台设备取名“争气机”。它的投用,使生产成本直接降低50%。
在半导体行业中,“良品率”是竞争力的关键。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意味着巨大的技术突破。
2023年春天,半导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团队毅然选择向良品率发起攻坚。
大家连续72小时守在研磨设备前,紧盯屏幕数据,微调运行参数,最终将硅片平整度从3微米优化到0.8微米,这相当于要求一个足球场表面的起伏高度不能超过1毫米。
三年来,这支团队将产品良品率从最初的80%提升到95%,成功在国际市场中打开了5%的增长空间。
如今,在全球8英寸半导体单晶硅片市场上,“德州制造”已站稳一席之地。
车间墙上,写着一行标语:“每六秒诞生一片希望,每微米丈量中国力量。”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股不服输、不回头的劲头。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之路上,无数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真实写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