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秋高气爽,天空湛蓝。记者走进德州永泰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看到一台起重机将一辆红色的装卸机高高提起,准备装车。旁边一位老人头戴安全帽,肩搭白毛巾,正在指挥装车。他就是装卸机的发明人时德才。
把降低工友劳动强度当作发明课题
今年73岁的时德才只有小学文化,1964年刚进当时的德州麻纺厂时,他负责手工制作麻坯子。因为踏实肯干,他很快掌握了纺坯技术,在工友中口碑颇好。厂里购置了第一台机械设备合绳机后,就安排他到天津华北制绳厂学习操作技术。掌握技术后,设备的维修也由他负责。
当时合绳机只能生产直径12至25毫米的绳子,12毫米以下的绳子还得依靠人工。他琢磨照葫芦画瓢,研发一台生产细绳子的机器,彻底降低工友们的劳动强度。
“会用、会修跟会制造机器之间有一条鸿沟。”为了跨越这条鸿沟,时德才认真观察、总结思考,悟出了合绳机的工作原理。“合绳机上3个花篮乘着3股麻坯子,机器一转,绳子慢慢出来。绳子出得快,花就稀,出得慢,花就密。根据这个规律,我再去看螺纹,螺纹转一圈走一个螺距,然后根据公式计算花的稀密,绳子的粗细。”时德才解释道。
原理悟出来了,可花的稀密、传动比、速比怎样计算?需要用多大的齿轮?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让只有小学文化的时德才两眼一抹黑。他虚心请教当时德州市轻工业局负责机械管理的工程师,学了相关的几何、三角公式及计算方法。但要吃透这些公式,做到运用自如,还得下一番功夫。白天忙里偷闲、晚上挑灯夜战,不停地计算、试验,然后推翻、重来。凭借一股子钻劲儿,经过两年的努力,1980年他终于制造成功。
爱“鼓捣”的他,之后还相继发明了纺经子机和梳麻机,使麻绳制作实现机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1987年,时德才被升任设备厂长。后来的10年间,厂里新进了纺纱机、软麻机、并条机等30多台设备,他主抓设备维修管理工作。
靠一股犟劲儿研发三代装卸机
在家人、同事眼中,时德才有一股犟劲儿,近乎偏执,只要认准了就绝不放弃。“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付出百分百努力。”这是他的信念。
1998年,因所在企业经营困难,时德才租用厂里的废旧维修车间,带领6名困难工友(其中有两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到社会上联系机械维修业务,逐步让员工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2010年,时德才成立了德州永泰机械电子有限公司。他到德州铁路货场联系业务时,看到工人正在卸水泥。他们不停地用头拱、用肩扛着水泥袋,猫着腰一路小跑。6个工人3个多小时卸完一个车皮后,累得腰酸腿疼、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想起自己16岁干装卸工的经历,这份辛苦时德才感同身受。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发明一台装卸机,让工人们彻底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于是,时德才一有时间就到货场观察,回来苦苦思索,一有思路就疯狂地画图纸、做模型,遇到不会的,就去查各种工具书,琢磨计算公式,进行设计和实验。反反复复用了两年的时间,投入30多万元定制各种配件,2012年初,第一代装卸机终于组装完成。
“装卸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分为前后两节,前面一节是可以水平旋转180度的、可伸缩的输送臂,输送臂可直达火车车厢两端,后面一节是普通的传送带。有了这个机器,工人只需在两端作业,一端负责把货物放到传送带上,另一端负责接收码齐,大大节省了工人体力,提高装卸效率。
时德才带着他的“钢铁威龙”来到铁路货场,工人们用着的确省力,但伸缩臂的伸缩和旋转需要人工完成,位置调整费时费力,装卸工们嫌麻烦最后弃而不用。
这次失利让时德才十分沮丧,“钢铁威龙”拆开卖了废铁,自己的积蓄和公司两年的收入化为泡影,家里人也开始有了反对意见。沉寂了3个月后,时德才又开始改进。他将第一代装卸机伸缩臂改为了电子遥控,机械助力旋转。当他再次信心满满地来到铁路货场实验时,装卸过程中又频频出现包装袋刮裂现象,使得工人不敢使用。
再一次的失利,不但引起家人的强烈反对,连借钱资助他研发的兄弟姊妹们也都劝他放弃。“那么多钱都打了水漂儿,装卸机就是个无底洞。你这么大年纪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所有亲戚朋友的钱都借遍了,还执迷不悟吗?”一向性情温和的七妹时德红拍了桌子发了火。时德才嘴上没有反驳,可心里坚信:“只要找到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就一定能成功。” 兄妹7人急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拗不过他。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认真排查、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逐个调试。不知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反复试验了多少次,2012年,时德才关于第三代装卸机的改进思路越来越清晰:在前输送臂和后输送带之间增加一个圆盘枢纽,边缘增添弧形挡板,使货物顺利改变输送方向从而避免破包现象。时德才的三代装卸机终于在铁路货场大展身手,赢得认可,还获得国家专利和北京铁路局科技发明三等奖。
坚信装卸机定能赢得市场青睐
“坚持下去,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虽然时德才的研发历尽艰辛,脸上写满沧桑,但依然是少年心。
尽管这种装卸机工人用起来很满意,可装卸公司却无权购买设备,有权购买设备的铁路部门需要层层审批,手续极为繁琐。2013年到2014年,他终于赢得国家铁道部两个订单,共生产了8台装卸机。
正当时德才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产品却没了销路。儿子时健负责跑市场,市场的沉寂让他摸不着头脑。他通过网络、媒体各种渠道进行产品推广,但泥牛入海,收效甚微。
2015年底,德州永泰机械电子有限公司遭遇了“寒冬”。好不容易呼和浩特一企业定制的装卸机如期交货,可该企业却以各种理推脱,拒不付款,也不退还设备。眼看着就要过年,等着这笔货款给工人发工资的时德才陷入绝望。“装卸机是不是真的没市场,我是不是应该到此为止?”时德才第一次对自己产生怀疑。
严寒一直蔓延到2016年,这一年工厂没有接到一笔订单,大多数工人走了,只剩下3名工人(其中包括那两位残疾工人)。一直神经紧绷的时健陷入悲观抑郁的情绪难以自拔。“当时有100多万元外债,我连跳楼的心都有了。这一年来,我只从家里往厂里贴钱,一分钱也没往家里拿,两个孩子的学费都交不上了。”时健坦言。
“我坚信这个设备一定有市场,它能实实在在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成本比人工更合适。”对于时健的沉默,时德才并未发觉,他始终把心思全部放到了产品研发完善上。有时他对着图纸、对着模型一看就是一天,不发一言。
201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组得知时德才发明的装卸机,通过权威专家认定后,进行了专题录制报道。
年底节目播出后,各种咨询和订货电话纷沓而至。2017年春,时德才一家终于等到拨云见日,感受到久违的温暖。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接到60多笔订单。每个订单都是按照客户的不同要求量身定制。时德才安排专人实地测量,然后绘制图纸,监督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两年多来他没有休过一天假,却乐此不疲。
千锤方成器,百载有余温。当记者问及他有没有退休打算时,时德才说:“现在还不行,我还有一个心愿,在装卸机两端安装机械手,彻底将工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记者|王育恒 芦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