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王云帆
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工作质效的重要路径。作为儒家思想制度化的奠基者,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刻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伦理与文化传统,对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内涵与现代价值
“大一统”:董仲舒思想的统一性。汉武帝即位之初,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多方挑战,董仲舒洞悉时局症结,提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认为思想上的混乱无法维系社会的稳定。同时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思想统一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根基,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汉代及后世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的实践性。董仲舒以现实的政治需求为出发点,将儒家思想制度化: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计,使“君权神授”转化为具体的政治规范;将“三纲五常”等伦理纲常制度化,直接服务于汉代社会治理。董仲舒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学说的经世功能,实现了儒家思想从学术理念到现实政治实践的创造性转化。
改弦更张:董仲舒思想的创新性。在为帝王设计治国方案时,董仲舒积极求变、推崇改革。他赞同汤武革命,肯定了改革的积极意义,提出“继乱世者其道变”“王者必改制”,突破了先秦儒家“法先王”的保守性。此外,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新儒学思想体系:其“天人感应”融合了阴阳家思想,以“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将自然规律与政治伦理相勾连,赋予儒学形而上的宇宙论支撑;他继承发展了道家的阴阳观念,构建了系统的阴阳学说以解释社会秩序,如“阳为德,阴为刑”等;“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则吸收了法家学说,肯定刑罚在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诸子思想进行重构并加以政治化改造,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范式。
制君安民:董仲舒思想的民本性。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他以“天谴论”和“德治”限制君权。同时强调君主道德修养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要求君主以仁义规范自身,“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另一方面,董仲舒沿袭了先秦儒学的“仁政”主张,倡导“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提出“调均”“限民名田”,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疾苦。董仲舒还注重民众的精神世界,倡导“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以道德教化民众。虽然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但在客观上起到了“制君安民”的积极作用,既彰显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又暴露了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多元思潮冲击主流价值体系。在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国内外复杂思想经由网络广泛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冲击主流价值体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难题,使理论真正成为抵御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与推动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技术变革挑战文化产品供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同时也暴露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充分的问题。当前科技与文化融合不够紧密,技术赋能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文化产品在形式创新与内容深度上均存在短板。高质量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扎实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科技硬实力赋能文化软实力,在技术浪潮中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阵地。
众声喧哗遮蔽基层群众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中,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价值取向占据上风。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上充满了明星八卦与猎奇话题,而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议题往往在流量的喧哗中失语。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宣传工作中存在为了获取流量而盲目跟风的问题。当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把“为了谁”的价值之问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要意识到群众不应该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终端,而应该成为内容生产与价值共创的主体,让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路径
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与董仲舒“下帷讲诵”之地,德州要立足本土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董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并转化为工作实践,在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深度融合中讲好德州故事,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德州品牌。
强化思想引领,汇聚实干力量。董仲舒思想的统一性、实践性特质对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启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宣传部门要持续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
要在理论学习上求深度。做实学习研讨,建立全市重要决策前开展专题中心组学习研讨制度,立足我市实际设计学习专题。丰富学习形式,探索“共建联学”学习模式,搭建好市级“德州大讲堂”理论学习平台,开展“调研+学习+研讨”调研式学习。聚焦成果转化,找准党的创新理论与德州实际的结合点,以扎实的理论学习成果推动工作实践。
要在理论宣讲上求广度。发挥好理论宣讲凝聚社会共识、培育主流价值观的作用。提升“理响德州”宣讲品牌影响力,继续打造“一县一特色”宣讲品牌。因地制宜用好各类基层阵地点位和特色资源,推动宣讲向基层延伸、向广度拓展;建好用好“言之有理”线上宣讲阵地,创作推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理论宣讲微视频。创新举办“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大赛,让理论宣讲接地气、有温度、有内涵。
要在理论研究上求高度。优化阐释,以通俗化、大众化为目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出一批说理透彻、文风鲜活的理论文章。整合市社科联、市委党校及驻德高校力量,定期开展交流座谈,加强工作联动。开展好第十三届“调研德州”课题研究,发挥好先进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德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应当从董子思想中汲取改革的启示经验,加快适应信息技术变革的新形势,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进“两河牵手”数字文化体验项目建设,加速“两河”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场景化应用、产业化开发,将其打造为高质量、高科技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加速数字赋能“山东手造”,深入挖掘黑陶、红绿彩等德州特色手造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辅以新媒体直播间、3D建模、VR交互等技术手段,创新展示方式,让手造“活”起来。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拓展文化体验新场景。提升“硬件”,用好全省数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以VR、AR等技术手段对运河文化沉浸式体验专区、中华农耕文化博览园、张官店汉风水韵数字文化园等项目进行改造升级,以“数字科技+文化创意”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消费体验新空间。设计“软件”,借助各类云平台提升优质文化资源的触达率,开发设计“两河牵手”数字化线上展示平台、“七色五型”线上文化体验阵地、黄河云上展馆等,让人足不出户尽享德州风光。打造IP,对“两河”文化、董子文化、扒鸡等德州特色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凝练成为具有显著代表性和强大影响力的城市IP。
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用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与品质,以旅游推动文化的传播与消费。探索“电影+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以2025“跟着电影去旅游”全国启动仪式成功举办为契机,持续推出“跟着影视游德州”系列活动。借鉴春节期间限时开放的唐人街主题园区经验,推动影视城向“沉浸式文旅综合体”转型。配套建设影视主题酒店、影视衍生品工坊,为游客们带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一站式深度体验。让德州由影视拍摄地成为网红打卡地,继而跃升为文化消费新高地,打造全国“影视文旅融合”的标杆示范区。把握“演出+旅游”融合发展新机遇。结合2024年新青年音乐节德州站的成功经验,以“音乐IP赋能全域旅游”为核心,把握好游客跨城观演、短期人口大量流入的契机,让各类演艺活动成为城市文旅的强力助燃剂。深化音乐IP与德州文化联动,进一步挖掘德州两河文化、非遗技艺等资源,开发音乐主题文旅衍生品,打造音乐主题街区与市集。优化配套服务,落实好交通、住宿、购物、餐饮等相关保障举措,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他们留下关于德州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作者单位:德州董子研究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