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10月21日,德州天衢新区迎来一场行业盛会——2025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院校专家、企业家汇聚于此,目光聚焦于半导体材料与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产业脉动与应用趋势,共同剖析全球与中国未来市场的着力点,探寻加强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
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变革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本次大会不务虚功,力求“硬碰硬”,旨在通过聚焦行业真问题、推动技术真革新,激发思想碰撞,凝聚行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为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蝶变跃升,贡献出一份独具特色的“天衢答案”。
因时因地,产业新格局渐次成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全球科技竞争与国力博弈的重要战场。
大会开幕前一小时,现场传来一个实质性利好:先导科技半导体激光雷达及传感器产业化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位于天衢新区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布局10条主要产线,专注于砷化镓衬底外延生产、器件模组制造和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
“我们具备生产激光雷达、惯导、射频传感器、激光发射及接收器件、3D模组等10余种产品的能力。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激光雷达约100万台。”先导科技集团战略投资部总监金维召介绍,这个被视为第二代半导体领域的“链主型”项目,成功构建了从外延、芯片到模组、整机的垂直一体化生产能力,不仅有力推动了高端精密激光雷达及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更填补了国内激光雷达行业全链条生产的空白。
这个全国首个全产业链激光雷达项目的顺利投产,成为天衢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回溯过往,天衢新区的“芯”火自2013年威讯联合半导体有限公司在此设立新厂区开始点燃。2018年,新区与有研科技集团成功牵手,合作建设了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时至2024年,产业版图再添浓重一笔,总投资高达50亿元的激光雷达及传感器件产业化项目落户并开工建设。
正是凭借这些重点项目的次第落子、接连发力,天衢新区逐步构建起一个从衬底外延、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器件模组到终端应用的相对完备产业链,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阔图景中,烙下了清晰的“天衢印记”。
数据显示,天衢新区1至8月集成电路规上企业已达15家,实现营收54.04亿元,同比增长4.68%。从硅片、靶材到封装测试、智能终端,一条覆盖集成电路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在这里快速成形。
逐新提质,专业与品牌双轮驱动
本次大会以“新机遇 芯未来”为主题,着力凸显“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三大特色,擦亮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在专业化维度上,学术界顶尖声音与产业前沿思考在此激荡。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自然科学院院士岳远征在开幕式上,分享了对天衢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他认为,天衢新区完全有条件把握住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发展浪潮,实现新的辉煌。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林健已是第三次前来参会。“明显感觉到层次更高了,产业相关性也越来越强了。”目睹大会的逐年变迁,林健秘书长深感欣喜。
会场内外,一个共识被多次提及:半导体行业下游的应用需求必须与上游的技术突破形成有效闭环,依托全产业链的紧密协作与相互促进,方能真正筑牢自主可控的产业根基。
“天衢新区有能力、也有机会开辟新赛道,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成浩指出,大模型的兴起和人工智能的新一轮高潮,对算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这也为新区开拓了全新的潜在增长点。
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正与天衢新区的前瞻布局不谋而合。“十五五”期间,山东有研半导体8英寸硅片、山东有研艾斯12英寸硅片、山东有研亿金高纯溅射靶材等3个重点项目,计划在现有基础上,谋划新项目、投资新产线、扩大新产能。
与此同时,一批集成电路领域的储备项目也在加速洽谈与落地进程。这些项目的持续推进,将显著提升“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德州)”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与核心竞争力。
市场化运作是本次大会的另一亮点。
会议由天衢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度高、发展态势良好的重点板块及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共同主导,议题覆盖装备与材料、地区协同、智能汽车电子芯片、集成电路专用材料、金融投资等关键领域,有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强链、补链、延链注入新动能。
在品牌化塑造上,企业作为产业生态最直接的“感知器”和重要“参与者”,其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大会期间,众多企业家共商发展大计,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相关负责人积极参与,为产融合作、企企联合搭建了高能级舞台。
随着发展蓝图徐徐铺展,产业勃发正当其时。本届大会通过多维度、多元化的交流活动,持续擦亮着天衢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金字招牌”,并依托此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路径与机制,切实提升招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生态为基,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天衢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根植于其在产业生态构建、政策精准支持、招商引资韧劲等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从产业链完整性审视,天衢新区已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中占据了特色一席,形成了从衬底外延、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器件模组到终端应用的相对完备产业链条。
具体而言,天衢新区在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迅猛。
新区遵循“先中端、后高端,先模组、后器件”的清晰路径,目标明确地做大上游、做精中游、做细下游,有效保障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延伸了产业链。目前,全区已汇聚100余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构建起以有研公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威讯公司射频芯片封测为核心,以鲲程电子公司芯片模组、英望科技整机生产为重要补充的“一核多元”产业布局。
在制造业环节,有研、先导、威讯等中上游龙头骨干企业已扎根投产。下游方面,华威手机、英望科技、恒芯电子、越海通信等一批在手机整机、人工智能、光学透镜、光隔离器领域的头部企业也纷纷落子天衢。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产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4000万台的规模,一个在全省举足轻重的智能手机整机出口基地正呼之欲出。
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填补了新区在芯片制造关键环节的空白,更将催生强大的内部协同效应。
“未来全面投产后,有研项目的产品可向先导供应靶材,先导生产的传感器芯片也能为英望、华威手机配套。我们有望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以产业链创新协同为支撑、以上下游互融耦合为核心优势的绿色产业生态。”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描绘了未来的协同图景。
天衢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优势的加速形成,离不开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德州市与天衢新区整合资源,专门组建产业链办公室,精心绘制了产业发展全景图、产业链图谱、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并先后出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通过实体化运作机制,持续加大产业招引和培育力度。
项目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
天衢新区坚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占地约2平方公里的半导体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努力实现“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同时,高标准建设了76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空间,能够满足半导体材料、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不同业态项目的“拎包入住”需求。
目前,全市9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规上企业在此集聚,初步形成了“引进一家企业、带动一片产业、兴起一个园区、激活一座城市”的集群效应。
“我们始终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链’来重点培育,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天衢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大山介绍。
眼下,新区正通过实施聚焦提升龙头企业产能、集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扩大规模企业数量、强化供应链配套协作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德州更深层次地融入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奋力向国内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迈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