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体校今年已获19金25银44铜 | 奖牌榜见证竞技体育强势崛起

10月16日,山东省柔道男子冠军赛60公斤级决赛中,德州运动员刘家硕凭借得意技术“背负投”摘得银牌。在此次省赛中,德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派出11名运动员代表德州参赛,获得1银、1铜、1个第五名和1个第七名。今年以来,德州体校已在全国及省级大赛中斩获19枚金牌、25枚银牌、44枚铜牌的好成绩。自2022年恢复办学以来,德州体校在强手如林的山东竞技体育版图中迅速崛起,成为令人瞩目的区域体育新高地。

赛场突破
见证整体实力跃升

“今年我们的成绩不仅是奖牌数的增长,更是项目厚度和竞技水平的整体跃升。”德州体校副校长王晓东介绍,学校在多个项目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其中,建队仅两年的橄榄球队无疑是一匹“黑马”。在2025年山东省女子7人制橄榄球锦标赛中,这支年轻的队伍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为德州捧回女子甲组、乙组2枚沉甸甸的银牌。“从零基础到省锦标赛亚军,队员们付出的汗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两届全运会冠军、橄榄球队主教练刘俊奎动情地说,“每一次训练的汗水,每一次失利后的总结,都化作了赛场上的默契与坚韧。她们证明了德州体育人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

同样实现跨越的还有田径和武术散打项目。在竞争激烈的省田径冠军赛中,德州代表队团体总分飙升至全省第三,接力项目豪取5金4银1铜,标志着短跨、竞走等项目整体实力已跨入全省前列。在省武术散打冠军赛上,27名运动员一举夺下4金3银6铜,奖牌数和总分高居全省第二,创下历史最佳。

在这些闪亮的成绩中,也不乏优秀的个人。2010年出生的武术散打小将刘佳彤,在两年半时间里,从一名青涩少年迅速成长为省锦标赛冠军、国家一级运动员,完成了令人惊叹的“三级跳”。她的蜕变,正是德州体校科学培养体系的最佳注脚。

政策保障夯实基础
管理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德州竞技体育的崛起,源于坚实的政策保障与学校内部治理的创新变革,这两大引擎同频共振,共同推动了我市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持续的财政投入被精准用于场地升级、器材购置、运动员伙食补助等关键环节。同时,市政府科学规划项目布局,重点发展橄榄球、田径、武术散打等优势项目,成功打造了“山东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两块金字招牌。市体育局副局长林传健表示,通过深化“体教融合”,在教育、人社等部门支持下,德州体校畅通了运动员的升学渠道,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顾虑。

“我们秉持的是‘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治校理念。”在平衡“训”与“学”的矛盾上,体校探索出了有效路径。语文教师田瑛琪表示:“我们推行‘学案导学’,为外训运动员制定补课制度,确保文化学习不掉队。学校还建设了阅览室,开展教师‘青蓝工程’结对,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获评德州市中职学校体育学科教科研基地,运动训练专业被认定为市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

后勤保障负责人孙丁铮介绍,学校在膳食营养、运动康复和心理疏导方面都进行了升级与改善,致力于为运动员提供“家一般”的温暖保障,让他们能以最佳状态投入训练。

卓越教练精准施策
科学选育厚植人才

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是提升竞技成绩的“核心资本”。德州体校通过公开招聘、系统培训持续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与专业素养,并与西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引入前沿训练理念。

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重奖突出贡献者,充分激发教练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武术散打教练黄德举所言,他们不仅千锤百炼技术细节,更注重培养运动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与强大心理,陪伴运动员在一次次挑战自我中成长。

与此同时,一套科学、广泛的选材育才体系则确保了优秀人才的“源头活水”。德州体校建立了覆盖全市中小学的选材网络,通过县级训练基地、联训联赛等方式广泛发掘苗子。选材手段也告别了单一的经验判断,结合了骨龄预测、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等科学方法,大幅提升了准确性与成功率。2025年山东省田径冠军赛男子丙组4×400米接力金牌得主高全豪便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他说:“我是被教练从学校运动会中发掘出来的。体校的训练比想象中更科学、更系统,教练会逐帧分析我的跑步姿势,帮我优化每一个技术环节。”

从发现一名有潜力的苗子,到将其培养成站上领奖台的冠军,德州体校通过教练员的卓越执教与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形成了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优秀体育人才生产链,为未来的辉煌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面对即将到来的第26届省运会乃至更长远的目标,德州体校已然绘就了清晰的蓝图。学校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优化项目布局,加大科技助力训练的力度,向着培养更多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稳步迈进。

“我们的愿景,是将德州体校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摇篮。”王晓东说,“不仅是奖牌的累积,更是德州城市精神与活力的展现,为‘特色体育名城’的建设注入强劲的动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陈锟 通讯员|俞丽媛 编辑|陈锟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