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让敬老月的暖延伸至每一天


李艺珊

今年10月是我国第16个敬老月,各地敬老月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温情。然而,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仅靠特定时段的活动与表达是远远不够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亿。在守护好敬老月仪式温度的同时,更要以此为契机,将这份关怀延伸至日常,推动敬老从节日表达走向覆盖生活的常态化制度安排。

当前,养老负担体现在多个维度。家庭层面,“421”家庭结构逐渐普遍,传统赡养模式难以为继;社会层面,失能、空巢老人规模持续扩大,专业照护资源供不应求;经济层面,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社会保障体系承受着持续压力。这些结构性矛盾提醒我们,养老已不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需要社会共同应对的课题。

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据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介绍,我国约有9000万低龄老年人,他们普遍具备相当的财富储备与强烈的消费意愿,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占GDP比重将提升至9%,涵盖康养、适老化改造等领域的老年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破解养老难题,从来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与家庭四方协同的治理格局。相关部门,要持续筑牢制度底线,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与适老化改造补贴落地;市场层面,应精准把握老年人真实需求,将“银发需求”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社会层面,则要激活社区互助网络,鼓励志愿服务与邻里照护。实践中,已涌现出诸多有益探索,如淄博市“齐享银龄”生活汇汇聚百余家单位搭建惠老平台,从适老产品体验到健康义诊,从防诈骗宣传到智能手机教学,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也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德州市德城区依托社会公益组织与助老志愿服务队,动员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探索出助老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的新路径。

敬老月的意义,不仅在于一时的关怀慰问,更在于凝聚全社会共识、探索长效机制。当政策的温度、市场的活力与社会的温情形成合力,才能稳步推进养老体系建设,让广大老年人享有舒心的晚年生活。

(作者单位:临邑县邢侗街道办事处)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