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晏北街道:“银龄智库”撑起社区治理“半边天”

“3号楼下的垃圾分类点,有几个桶盖坏了,味道挺大!”“10号楼的门口缺了块砖,不赶紧补上怕是有人要摔跤。”10月24日,清晨的阳光刚洒进晏北街道三鼎社区,“银龄情报员”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向社区工作者反映起自己的所见所闻。很快,垃圾分类点的桶盖换上了新的,人行道也补好了空缺。这样事事有回应的日常,正是齐河县晏北街道激活“银龄力量”赋能社区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晏北街道锚定“政治坚定、身体良好、乐于奉献、专业突出”标准,从辖区老年群体中挖掘组建起一支360人的“银龄智库”。这些平均年龄60多岁的老人活跃在社区治理的各个角落,让老有所为、老有善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温度。

“手腕再放松点,笔要顺着力道走……”每周三下午,晏北街道老年大学牡丹社区分校的书法教室里,65岁的老人路可华握着毛笔,手把手教学员们临摹字帖。68岁的学员庞秀芳以前总说“退休了就没事干”,如今不仅练出了一手好字,还跟着舞蹈班的“银发老师”学起了广场舞。

为了让老年群体老有所乐,街道从“银龄智库”中选出23名擅长舞蹈、绘画、书法、太极拳的带头人,在5个社区设立老年大学分校(教学点)。截至目前,近200名老人在这里找到“新乐趣”。今年中秋,“智库”中的113名老年文艺骨干还凑在一起,办了场“党群同心迎国庆・邻里同乐聚中秋”汇演,社区广场成了满是欢声笑语的“大家庭”。不仅如此,老党员们还当起“红色讲解员”,以亲身经历讲述党史故事,“看着年轻人听得认真,就能感受到红色基因没断代。”阳光社区老党员赵洪秀说。

“银龄智库”里的120名“情报员”,是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他们每天在小区里遛弯、在党群服务中心聊天时,总不忘“多瞅一眼、多问一句”:楼道灯坏了、下水道堵了、孤寡老人好几天没出门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成为社区精准治理的重要依据,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的响应速度与温度。

在晏北街道的社区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或是坐在小区树荫下,或是围在党群服务中心的长桌旁,为有分歧的邻里解开心头的“小疙瘩”。像这样的“银发调解队”,晏北街道有13支,104名队员都是从“银龄智库”里选出来的“老熟人”。他们懂人情、知世故,调解时不摆架子、不讲大道理,只用家常话拉近距离。截至目前,这些队伍已经化解了噪音扰民、楼道堆杂物、家庭矛盾等纠纷267起,把矛盾“化解在楼下、解决在社区”。

遇到社区停车位改造、老旧房屋维修这样的大事,“银龄智库”的成员还会坐下来当“议事员”,以丰富的阅历,引导居民理性沟通,推动社区共识形成。“他们考虑得细,说话有分量,大家信得过。”居民们说。

“银龄群体不只是家里的‘宝’,更是社区治理的‘宝’。”晏北街道党工委委员张绍帅表示,未来会继续给“银龄智库”搭平台、拓渠道,让更多老人能在社区里发光发热,用“银龄力量”为基层治理添活力,让社区变成更暖、更宜居的幸福家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邢仁宇 通讯员|郭兆文 编辑|邢仁宇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