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秋季黄河大集,不只有“逛吃逛吃”


杨颖

近日,山东省“秋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热闹开场,邀民众共庆共享丰收的喜悦,感受传承千载的黄河文化底蕴。

每到秋收时节,黄河沿岸的集市上,刚收获的粮食、新鲜的果蔬、手作的农具整齐摆放,乡亲们带着收获的喜悦交易往来,城里人则循着烟火气寻找地道农货。秋季黄河大集,不只是美味美食的集合地,更是承载着乡村烟火气、连接城乡供需的民生平台。作为黄河流域乡村经济与文化的重要载体,秋季黄河大集的价值,在于既能让农民的“好收成”变成“好收入”,也能让城乡居民共享丰收成果,更能在热闹集市中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秋季黄河大集是激活乡村消费的“便民窗口”。对农民而言,集市是家门口的销售点,省去了中间商环节,减少了流通成本,能让辛苦种植的农产品卖出合理价钱,直接提高收入;对市民来说,集市是平价“菜篮子”,不用奔波远途就能买到新鲜、实惠的原生态农产品,节省了时间与开支。此外,不少集市还会增设“便民服务角”,提供免费理发、家电维修、政策咨询等服务,让大集不只是单纯的交易场所,更充满民生温度,真正成为衔接城乡供需、便利群众生活的桥梁。

秋季黄河大集是传承民俗文化的“活态载体”。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秋季大集恰好为这些文化资源提供了展示与延续的天然场景。剪纸、面塑、糖画等非遗技艺可在集市现场展演,艺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互动;秧歌、舞龙、地方戏曲等民俗节目轮番上演,既能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让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些集市还会设置文化分享区域,邀请熟悉本地历史的长者讲述黄河岸边的民俗传说、奋斗故事,让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烟火气,避免了“形式化”“口号化”的传播弊端,让传统在生活中自然延续。

秋季黄河大集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民生抓手”。从就业角度看,大集运转需要摊主、商贩,也离不开保洁、安保、活动组织等配套人员,这些岗位能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尤其为留守人员提供了灵活的增收机会;从创业层面讲,农民可依托大集低成本创业,开小吃摊、手作店、便民杂货铺等,实现“家门口就业”,降低创业风险与门槛。同时,大集的常态化举办还会倒逼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周边道路需要硬化、停车场需要扩建、公厕需要升级,这些配套设施的改善不仅服务于大集,更能长期惠及村民日常生活,让乡村“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同步提升。

从激活消费到传承文化,从带动就业到完善设施,秋季黄河大集用最朴实的方式,回应着农民的增收期盼、市民的便捷需求、乡村的发展渴望。当集市上的农货顺利卖出,当非遗技艺吸引年轻人学习,当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黄河大集便不再只是“赶大集”,而是乡村活力的生动缩影。让秋季黄河大集持续“红火”,既需要保留其“烟火气”,也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创新形式,让它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惠及城乡群众的民生品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