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质碳封存与地下空间储能技术研讨会在德州召开

10月28日,山东省地质碳封存与地下空间储能技术研讨会在德州召开。

业内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地质能节能减碳领域前沿技术与产业创新开展交流研讨,凝聚智库力量,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会上展示了诸多前沿性研究成果和创新性实践探索成果,同时为“自然资源部碳封存与地质储能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山东分中心”揭牌。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能源消费大省,年煤炭消费近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0亿吨,均居全国首位,减排降碳任务艰巨。而地质碳封存与地下空间储能,正是破解“减排难”“储能弱”困境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水文队在地质碳封存与地下空间储能方面做出积极探索。高效完成“山东省德州潜凹陷二氧化碳封存试验与潜力评价”“山东省鲁西北地下咸水含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项目,注入二氧化碳共312吨,圈定了2个适宜储层,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玄武岩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影响因素研究”项目,查明了不同温度、压力、酸碱度、粒径、玄武岩类型条件下的矿物溶解、反应情况。在国内率先开展“咸水层压缩空气储能中试试验”,验证了咸水层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参与《压缩空气地下储能选址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

“我们在德州实施的咸水层碳封存项目,取得了不同注入速率下的注入压力变化规律,估算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量,证实了沙河街组碳封存的可行性,利用已有地热井开展了压缩空气储能中试试验,获取了整体充放气运行参数,为咸水层压缩空气长效储能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水文队高级工程师王学鹏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咸水层碳封存运移规律及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等关键技术科技攻关,为助力“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何庆成介绍,目前,二氧化碳封存潜力最大的是地下咸水层,德州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德州已经成功完成了二氧化碳封存试验,以及利用在咸水层里面进行压缩空气储能试验。下一步可以在山东省推广已有的试验成果。”同时,他建议,还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使之更加规范化。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石秀秀 通讯员|张晓燕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