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画家李玉旺获全国美展提名奖 | 浓情重彩绘时代

9月26日,有中国美术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在现场,3幅出自山东的获奖提名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其中德州画家李玉旺的作品《使命》更是受到了观众的啧啧称赞。12月,该作品将在北京和其他11位获奖提名者角逐金银铜奖。



《使命》

近日,记者采访了李玉旺,谈起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他专注而充满激情。“所有的艺术,最后都会把精神放在第一位,技巧放到第二位。我希望自己笔下的工笔人物画具备塑造时代精神的可能。 ”李玉旺说。

少时显露天赋

1966年,李玉旺出生于夏津县香赵庄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姊妹四个,他排行老二。因为孩子多,父母一有事便将他送到邻村的姥姥家。而他自小接受的艺术熏陶就是来自于喜爱剪纸的姥姥。

住在姥姥家的日子里,李玉旺几乎没有玩伴,唯一的乐趣就是跟姥姥学习剪纸。他把所见所闻和天马行空的想象都剪下来,再细细地挑选,拼成一幅幅剪贴画,贴满家里的土墙。正是这段剪纸的经历培养了他的美感,并引导他走上了绘画道路。

1973年,李玉旺上小学。这个时期,他开始接触到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红灯记》等各式各样的连环画不知翻了多少遍,他被那种线条勾勒、表达深深震撼了,并开始有意识地反复临摹。一笔一笔地观察,一笔一笔地落下,竟也临摹得有板有眼,八大锤、三打白骨精、穆桂英等形象在他笔下越发栩栩如生。“那个年代的连环画包含古代绘画的精髓。线韵的生动、眉目间的高古之风,这些略带抽象的审美意趣给了我很大启发。 ”李玉旺说。

整个初中时期,他都被冠以“小画家”的称号。他的艺术天赋开始显现,学校的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成为他学习、创作的“主阵地”,生活简单而快乐。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彼时,县文化馆举办绘画培训班,李玉旺作为绘画骨干被学校推荐到县文化馆参加培训。在那里,他得到了相对系统的学习,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素描、水粉,第一次知道了还可以考绘画类的学校,算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绘画。

按照正常的成长轨迹,他本该继续读文化课考高中。但此时的李玉旺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报考美术学校,走绘画这条路。然而这一想法却遭到了父母的一致反对。为此,家里还组织了一次家庭会议,将院里的大爷请来商量此事。“哪有人走画画这条路考学的?走瞎了咋办? ”“我不后悔,我就想画画。 ”最终,执拗的李玉旺如愿以偿。

这之后,他在县城一所美术学校的考前班潜心学画,恰逢青岛工艺美术学校(现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招生,他一举考中,得以继续深造。

勤于探索实践

1982年,李玉旺来到青岛美校,就读于织绣设计专业。 4年的求学经历,被他称作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其收获可概括为10个字:基础打牢了,眼界提高了。

这个时期的青岛美校,有冯凭、宋守宏、梁百庚等一批著名画家担纲教学工作,他得以接触到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绘画技法,为他以后对传统工笔画的继承和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他坚持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和感受灵性与活力,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发现生动的形式与郁勃的气韵。青岛这座城市充满年代感的欧式建筑,饱含沧桑的老街古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风貌,巍峨秀丽的崂山……都成为那个时期李玉旺创作的灵感源泉,幻化成他笔下的风景绘画。“红色屋顶、黄色海滩、绿树、蓝天、碧海,五种颜色相协调,呈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异域情调。这段经历让我进一步感受到色彩的魅力。 ”李玉旺说。

1986年,李玉旺毕业,被定向分配到德州市地毯厂。一直到2014年,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跟皇宫挂毯打交道。李玉旺称这段时期的自己“游离在绘画的边缘上”。

据记载,皇宫挂毯最早源于法国,是专供宫廷贵族使用的奢侈品,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其工艺技术。这种挂毯多选用进口新西兰羊毛细纱和经典欧洲名画,经过设计、绘图、配色,以及绣工长达数月的精心编织而成,属于高档手工艺品,图案要求极其精致,一幅挂毯仅色线就达几百种。

李玉旺在地毯厂就是负责图案设计工作,绘制的图案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多次获得全国地毯设计大奖。这期间,因为工作缘故,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游历了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细细观摩过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珍藏的东西方艺术大家原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西方技法,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力。

继续完成绘画梦

艺术的种子,始终深埋在李玉旺心底,一旦遇到甘霖雨露,就会生根发芽。

2014年,有了经济基础后,李玉旺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继续自己未完成的绘画梦。

在家自学一年后,2015年恰逢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首届研修班招生,他顺利考入花鸟山水班。但此时的李玉旺,对人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一边在花鸟山水班上课,一边挤时间在人物班旁听,付出了比旁人多一倍的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宋画临摹入手,反复推敲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和技法反复临摹敦煌壁画、龟兹壁画,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绘画的精髓。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研修班的这段经历,让李玉旺明确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和方向,成为他博采众长、不断求新求变的引擎。他有缘和更多的同道结伴而行,虚心拜访多位名师,在吸纳西方艺术精要的同时,把传统工笔画的内涵进行了成功的拓展和延伸,其工笔画笔墨语言逐渐远离匠气,越发个性生动。

2016年,李玉旺迎来毕业展。他多次去往贵州搜集素材,毕业作品《瑶·殇》以表现板瑶民族的历史和人文传承为视角,选取黔东南高华瑶族老人一正一背的人物形象,运用冷暖两种色调并置的构图形式,将板瑶民族历史的空间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该作品在百余幅毕业作品中摘得桂冠,获得了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名家何家英的赞誉,并于当年入选“工·在当代”第十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获得优秀奖,开始在画坛上初露锋芒。


《瑶·殇》

李玉旺依然不满足。 2017年7月,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取为美术学专业访问学者,师从何家英。他分外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加刻苦地研读经典,磨炼技法,在名师的悉心指导下,绘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短短2年间,李玉旺创作了多幅具有鲜明特征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逆行·第一组》入选庆祝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军展。《逆行·三人组》入选“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参与创作的《助梦》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主题创作项目。中国画《逆行·第一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壁画《敦煌-2》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抓住生活的“根”

李玉旺的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他乐于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作为创作对象,这种贴近大众、质朴自然的风格,使他的绘画带有浓烈的时代感。如此,才有了其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复评中被评为中国画展区获奖提名作品的《使命》。

《使命》是一幅工笔重彩画,采用丰碑式的构图形式,描绘的是逆行的消防队员,画中的反光条、消防员戴的头盔,都是用银箔烧制的,这样出来的效果更接近消防员救火状态下的形象。

谈及创作灵感,李玉旺说,他就住在消防队家属宿舍,对于消防员的工作和状态非常熟悉。但真正促使他进行消防员题材的创作,是新闻中一次重大火灾事件的报道,消防官兵们在救援行动中英勇牺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向这群“最美逆行者”致敬。

对于工笔画的创新,李玉旺也有自己的体悟。他认为,不仅仅要继承传统,更要吸取西方的造型、构图、色彩等技法表现,做到中西融合。同时,在工笔画所达到的细腻精巧上,加入传统写意画的表现趣味,达到工写兼具,并赋予人物以精神气质。在他看来,不囿于师门,博采众长、广泛吸收,才能摸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子和风格。

李玉旺总谦虚地称自己是幸运的。“好作品才是画家安生立命之本。全国美展获奖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的学习与创作仍在继续。 ”他说。



《憩幽》



《风骨》 

人物简介

李玉旺,1966年生于夏津,德州工笔人物画家。自幼喜爱画画,1986年毕业于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201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首届研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专业访问学者,导师何家英。

中国画《使命》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展区获奖提名作品,大量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报》《美术观察》等专业报刊,并被国内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记者|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