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业余选手’,作品能够入展国展感到很荣幸,这也坚定了我继续弘扬传承书法艺术的决心。”10月14日,我市书法家孙永胜向记者谈及前不久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言辞间颇为谦逊。就是这位“业余选手”,近3年间作品3次入展国家级书法展,这次更是参展了4年举办一次的中国书法界“奥林匹克盛会”。
孙永胜一直在税务系统工作,工作之余,他几乎将所有时间用来研习书法。“书法是我儿时起就有的爱好,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我愿将书法艺术由兴趣转为使命,用手中的毛笔将中华民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孙永胜说。
楷书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
自幼喜爱书法
家境贫寒用锅底灰作墨习字
1969年,孙永胜出生在陵县徽王庄镇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母亲一直身体不好,全家靠父亲当教师挣钱,家境贫寒。“那时候父亲一个月十几元的工资,除了全家生活,还要贴补爷爷奶奶。”孙永胜说,父亲很有才气,能写会画,一放寒暑假孙永胜就与母亲拿着父亲的字画到集市上卖钱贴补家用。受父亲的影响,孙永胜从七八岁开始练习写毛笔字,“就是打心底里喜欢,家里买不起墨汁,就把锅底灰刮下来兑水当墨用。”回想起儿时的艰辛,孙永胜忍不住哽咽。
家境虽贫寒,父母对孙永胜的教育却十分重视,大姐也为了让他能好好读书,初中时就辍学回家,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他。孙永胜十分争气,学习名列前茅,中学时代几乎一直保持在年级第一名。课余,他自学书法,攒下点零花钱就到书店买字帖,比照着练习。“在陵县一中读高中时,我寄宿在同学家里,他家有报纸,我就每天利用午休时间写1小时书法。”虽没有专业老师指点,但孙永胜始终没有放弃练习,中学时代,他的楷书已经写得像模像样。
高中毕业时,孙永胜考入山东省财政学校。一入校,学校举办了一场书法比赛,孙永胜便拿了一等奖。“当时学校开设有书法课,但老师只会教授理论不懂书法实践,我就承担起了书法实践的教学。”教同学们写毛笔字,全年级8个班书法作业的批改、考评全由孙永胜完成,这让他有了继续练好书法的动力。1990年,孙永胜分配到德州税务系统工作,不久,获得了全省财税系统书法比赛的三等奖。之后,作品陆续在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第四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等书展、比赛中获奖。
《东坡题跋》册页入展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
入国家画院拜师学艺
书法技艺大幅提升
随着不断地书写,孙永胜觉得,缺乏专业系统的学习,自己的书法只能叫写字,远没有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度。于是便有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一次,《书法报》刊登了同为陵城籍的青年书法家、“沈门七子”之一刘京闻的情况介绍和联系方式,孙永胜看到后,立即联系了刘京闻并前去河北廊坊拜访。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孙永胜也因此结识了“沈门七子”。“沈门七子”指的是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沈鹏的7名优秀学生,其中包括孙永胜后来的老师李明。
2013年,孙永胜从当时的陵县调到了德州工作,因此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本市的书法家交流。在圈内一些朋友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公益团体——德贤书法艺术社,推动会员间交流学习,并邀请书法名家前来授课。德贤书社成立后,孙永胜得到了很多学习机会。2015年,在德州籍书法家田九亭、刘京闻等的举荐下,孙永胜前往中国国家画院李明工作室——明道书院学习。
“从进入书院的那天起,我才明白写字和书法是两回事,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本源和生命的。学习书法要植根传统,立足当代,表现自我。”孙永胜说,之前的书写完全是没有目的自由式书写,看到什么写什么,写什么又不知道学什么,开始专业学习后,是定向书写,有了很明确的方向。老师从用笔到解体、从布局到用墨用印,非常系统的教学让孙永胜受益匪浅。学习的过程对他而言又是痛苦的自我修正过程:“自由书写了30多年,一些技法的使用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只有勤学苦练。”孙永胜在老师的指点下,坚守一帖,以魏碑《石门铭》为本兼修二王行草书,不断追溯古人书写时的本源状态,赋予书法以生命。专业学习书法近5年,孙永胜在工作之余,几乎推掉所有应酬和娱乐,每天书写5个小时以上,早上5点起床练习2个多小时,晚上下班8点后至少练习3小时。“学习书法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孤寂、枯燥的过程,必须有强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坚守下来。”期间,孙永胜书法技艺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对于这门艺术也有了更深的体悟,走出了一条碑帖结合的道路。
王维诗 扇面
勤奋练习
3年3次入展国家级展览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3年间,孙永胜的作品3次入展了国家级展览:2017年,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2018年作品《东坡题跋》册页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今年楷书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
每一次准备参展,孙永胜都十分用心,用他的话说,“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幅作品”。2017年,准备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时,书院开展了集训,每个学员都要拿出作品交给老师点评。老师看到孙永胜的作品后,当着其他学员的面,脸一沉道:“我是这么教你的吗?你写的这是什么东西!”作为书院年龄较大的学员,孙永胜顿觉颜面扫地:“老师的那句话就像晴天霹雳一样。已经学了两年,得到这样的评价,当时有了放弃的念头。”回到家后,妻子不停地鼓励他:“要是能一学就会,还不都成书法家了。”距离截稿两个月的时间,孙永胜吃住在书社,一下班手机一关就开始写,一副对联,16个字,一天能拿出8个小时来写。入展公示名单出来后,有“孙永胜”这个名字,但他却不相信是自己,因为当时有个与自己同名的专业书法家也投了稿。直到面试前两天收到短信,孙永胜才确定自己的作品入选,那也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入展国家级书法展览。
对于有着书法界“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孙永胜更是做了精心的准备。特制了仿古对联纸和投稿专用笔,用3个多月时间不停地练习。“选定内容后就不停在写,然后修改,练习了上千遍,仅用掉的宣纸就花费了1.5万元。”孙永胜取法《石门铭》浑厚华滋、朴拙俊逸的笔法,将魏楷跟行书做了嫁接,让楷书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彰显正大气象。在截稿前两天,凌晨2点钟,孙永胜书写下“履中蹈和身为律度,安仁行义福垂子孙”,一气呵成,最终在全国1万多件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展。
“书法创作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书法艺术总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寻觅最佳的自我表达,释放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孙永胜说,书法之道,是修心之道,也是修行之道。他在不断的修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以书法为乐、以书法为荣。
陶渊明诗《饮酒》四尺中堂
热心公益
致力传承书法艺术
从纯粹爱好书法到对书法艺术的追寻,孙永胜越发坚定了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2013年,他在成立德贤书社的同时,还在家乡徽王庄镇西孙杠村建立了全市第一个书香文化村,自费为全村200多户每家创作、装裱了8幅书画作品,布置在屋内。在母校陵城一中组织书画比赛,推动学生们学习书法。每年春节前夕,都组织书法家到乡镇、各税务机关送福送春联。2017年,还组织了百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到社区新春送福。为了让孩子们有专业的书法教师授课,他借助德贤书社这一平台,为陵城区所有乡镇30所学校免费培训少儿书法老师。他还邀请中国书坛实力派青年书法家来德州举办公益讲座,目前已举办了10多期,听众达上万人次。
孙永胜几乎把工资都花费在了书法爱好和公益事业上,且乐此不疲:“书法艺术只有跟随时代才能永葆其生机和活力,为书法艺术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很高兴。书法我会继续学下去,公益事业也会接着做下去。”
图/文 记者 邹斌 尹晓燕
编辑 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