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建起全域覆盖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兜底线 织密网 脱贫有保障

“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家生活有了保障。 ”11月1日,武城县老城镇六合村村民孙荣祥领到低保金后激动地说。孙荣祥一家三口人,58岁的老伴患有精神疾病,24岁的儿子有先天性血友病,虽然一家都有低保,但仍入不敷出。了解这一情况后,武城县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提高补差标准至每月330元左右,并为孙荣祥的儿子办理了医疗救助,今后看病费用能按不低于70%的比例报销。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民生、托底线的“暖心”事业。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市委、市政府于今年5月出台《关于建立社会大救助体系的意见》,全面建成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规范持续、全域覆盖的社会大救助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大救助在基本民生保障和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作用,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立体、多面的帮扶。

一门受理建机制

救助始终围绕“最困难的人”

我市有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困难群众约7.08万人,社会救助项目包括10大类24项,政策资源和救助信息分布在10余个部门单位。管理多头、各自为政、救助分散、程序复杂,曾一度阻碍了救助工作的精准开展。

针对此情况,我市按照“全面整合、统筹实施”的原则,梳理现有救助政策,堵漏补缺,分类整合。建立统一的救助人员大数据库和工作网络平台,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对可以享受多渠道救助的贫困群众,给予全方位融合式救助,从多方面进行帮扶。

武城县利用社会大救助综合支撑平台,已采集录入12360名有困难和贫困边缘群众的信息,整合了民政、扶贫、残联等16个部门的信息数据,并实时动态更新。“系统会根据致贫原因和历史受助信息,加权计算出贫困指数,将困难群众按贫困指数排序,最需要救助的对象始终排在最前面,使救助围绕‘最困难的人’。”武城县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刘彬介绍,利用平台,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实现一门受理、多元共助,避免了重复救助、交叉救助、遗漏救助。

织密网提效能

让群众享受更多救助服务

为筑牢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网底”,我市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优化运行体制。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建立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的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工作机制;落实社会大救助工作力量,提高办事效能,确保符合标准的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临邑县临邑镇国寨村的邢开生一家便是受益者。 40岁的邢开生在外打工,妻子有残疾在家照顾孩子。去年5月,他儿子又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窘困之际,村民生民政协理员通知邢开生,他家属于“支出贫困型”,符合低保认定标准,并帮他准备好所需材料,直接送到了镇民生民政办公室。经过村级调查评议公示、乡镇审批,不到10天邢开生家的低保就批下来了。“我们在县级设置社会救助中心、乡镇有民生民政办公室、村庄有民生服务室,搭建起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将农村低保审批、特困供养人员审批等12项救助审批权下放到乡镇。 ”临邑县民政局局长刘兰波介绍,困难群众办事由原来的个人到“乡镇申请、乡镇审核申报、县级审批”,改为“村级申报、乡镇审批、县级监管”,办理时间最多可缩短27天。

兜底线救急难

对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住在福利院,吃得好、睡得好,我再也不用拖累哥哥嫂子了。 ”10月26日,临邑县社会福利中心,宿安乡大徐村残疾人李玉文说。 53岁的李玉文孤身一人,肢体残疾并患有重病,没有劳动能力,一直由兄嫂照顾。

去年9月,临邑县社会福利中心内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建成,李玉文成了首批入住人员。“社会福利中心由政府投资建设、企业负责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接收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高龄失能老人、重度残疾人等政府供养人员。目前,全县共有98名特困人员入住其中。 ”临邑县副县长郑秋红介绍,今后还将有效推进基本生活救助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的衔接协同,解决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近年来,我市着力在兜底保障上下功夫,推动社会救助与扶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坚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保障性扶贫措施,注重加强民政兜底保障政策与扶贫资产收益、项目分红等联动配合,综合助力脱贫攻坚。

记者|马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