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梁”的财富密码——记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希森

个人简历 梁希森,希森集团董事长,1955年3月出生于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

少年时代因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 9岁时梁希森离开家乡,四处讨饭,才得以活命。受人接济的老梁曾立下宏愿:等我有钱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有饭大家吃”的思维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他13岁打铁,17岁离家谋生,23岁闯关东,先后创办过面粉厂、五金厂、棉纺厂、针织厂、建筑装饰公司等十几家企业。 1999年7月16日,梁希森以3.98亿元竞买北京玫瑰园,成功步入地产界,凭借这一项目跻身胡润排行榜。2001年开始,创办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立志让中国人吃上自己的土豆。

梁希森(左三)与本报采访组合影。


梁希森正在向客商介绍希森集团培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

长城脚下,北京延庆,妫水河畔。国际马铃薯亚太中心的东邻,是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五大基地之一的延庆基地。

位于3楼的会议室内,梁希森手捧一个紫皮紫瓤的土豆侃侃而谈:“这是我们培育出来的 ‘紫玫瑰一号’,花青素含量比蓝莓略低,但是它还富含多酚,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保健食品,目前在全球是独一份儿!还可以生吃。”边说边拿刀切开,塞到记者手里一块。

“绝大多数中国人过去有个误区,一直‘拿土豆不当干粮’。其实,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耕地少、人口多的大国,营养丰富产量高的土豆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非常重要。土豆还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和化工原料,高端变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化工、石油钻井、铸造、纺织等很多行业。”条分缕析地讲解,让梁希森看上去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土豆专家”。

然而,了解梁希森的人都知道,这个“土豆专家”曾经是名噪一时的房地产大亨——凭借北京玫瑰园地产项目,他一度以20亿元的身价跻身胡润排行榜百强。然而,正当全国房地产市场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马铃薯育种上,他更愿意别人叫自己“土豆梁”。

在梁希森的努力下,我国唯一一家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了希森集团总部,德州乐陵市黄夹镇许家希森新村。目前,从新品种杂交选育,到微型薯培育,再到种薯大田生产,集团的战线覆盖山东、北京、内蒙、河北四省五地,在业界有“中国马铃薯航母”之称。

财富故事:吃薯条吃出来的决策

促使梁希森下决心改行搞马铃薯育种的,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

梁希森收养的小女儿喜欢吃薯条,他经常带她去肯德基、麦当劳。一次,看女儿吃得那么过瘾,他忍不住问服务员:“这薯条这么好吃,是用啥土豆做的? ”服务员回答:“都是进口的。中国的土豆品质太差,不能用。 ”

“堂堂一个农业大国,吃个土豆还要进口? ”梁希森听了很不舒服,回到家就找人帮他查资料。了解之后,他更觉不平: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8000万亩,排名全球第一;但却因为没有好的脱毒种薯,平均亩产不到1000公斤,不及发达国家的1/3,在全球103个种马铃薯的国家中排名93位。

“脱毒种薯这么关键,怎么没有人搞呢?”梁希森感到奇怪。原来,脱毒种薯的选育、扩繁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缺少政策扶持,一般企业不敢冒险。 “别人不愿搞马铃薯育种,我来搞!”经过调研论证,他暗下决心:“从育种做起,把潜力巨大的马铃薯产业搞上去! ”

解码老梁: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

梁希森的选择,无法单纯用经济标准来衡量。唯一能够理解他的维度,是他骨子里的责任意识和勇敢担当。而这,显然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1955年,梁希森出生在乐陵市黄夹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亲眼看到一个弟弟被饿死。年幼的梁希森为了活命,9岁起就到河北讨饭,受过无数人接济的他发下宏愿:等我有钱了,每家每户蒸一锅白馒头。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思维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创业不久,他就花8万元为村里建了一所养老院,出资5万元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当他还是一个小老板的时候,就出资150万元替村民们交纳了农业税,为此公司的流动资金减少了60%。他还出资400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柏油路,投资25万元将杨家乡中学扩建为 “希森小学”,投资250万元为村里打了一口地热井,解决了村里洗澡供暖问题,捐款200万元帮助乐陵市修建外环路。玫瑰园项目使他登上胡润排行榜之后,他更是开始投入巨资,给乡亲们造别墅、建项目,先后把两个村子改造成了梦想中的“美丽乡村”。

“凭我自己的能力,能改变一个村就改变一个村,能改变一个乡就改变一个乡,能改变一个县就改变一个县。如果每个县都有一个梁希森,中国就不存在‘三农问题’了。 ”这是梁希森最朴素的愿望。

财富故事:为种土豆卖房、卖车、卖公司

2001年10月,梁希森从山东农业大学招了6个大学毕业生,租地、买设备,依靠他们搞起了脱毒种薯 “研发”。由于这几个大学生没有育种经验, “研发”搞了一年多颗粒无收,梁希森投的6000多万元全打了水漂。

“一回不行两回!” 2002年3月,经朋友介绍,梁希森找到了我国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教授: “你有人有技术,我有资金,咱们干脆两家变一家、一块儿使劲,把中国的马铃薯育种搞上去!”

“不是我给你泼凉水,马铃薯育种可不像搞房地产那样能赚钱,弄不好会把老本赔进去!”与马铃薯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孙慧生深知育种的艰辛,她告诉梁希森,马铃薯育种可谓困难重重。杂交的成功率极低,很多专家搞了一辈子都没育出一个好品种;所需时间忒长,一个新品种从选育到推广得七八年。

梁希森在防蚜大棚内察看马铃薯原原种长势。

梁希森正在与技术人员交流。

梁希森与在集团上班的农民交流马铃薯收获情况。

马铃薯育种必须在专门的人工环境下进行,脱毒和种苗扩繁车间比制药的标准还严,是个绝对烧钱的活儿……

“发达国家能搞好的事,中国为嘛搞不好?”梁希森说: “你放心,我梁希森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马铃薯育种搞出个名堂!”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慧生教授并非吓唬他。十几年下来,梁希森在小小的土豆身上已累计投入36亿元,并一度饱受资金链断裂之苦,让他经历了创业以来最大的困难和考验。

2006年,除了农业银行和信用联社,支持他搞房地产的其他几大银行突然釜底抽薪,全都收回了贷款。 2011年,楼市限购政策出台,玫瑰园的别墅卖不动,梁希森手里的资金更加紧张。最艰难的时候他卖了9辆车,卖了房子,关了4家公司。玫瑰园的房子卖一套就被他拿去一套的钱投进马铃薯基地里建车间、大棚,买拖拉机、收割机,甚至连春节都是找朋友借钱过的。

“困难再大也要干下去!”脾气倔强的梁希森最多的一年借了8亿多元。

2012年冬天,延庆突降暴雪,把170个恒温大棚压垮,正在生长的8000多万株薯苗全部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这个异常坚强的山东大汉禁不住流下眼泪: “干点好事为嘛这么难?”

万般无奈之际,梁希森甚至想到了给时任总理温家宝写信。温总理虽然没回信,但不久的一次会议,让梁希森看到了转机。 2009年4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了国务院会议,正式宣布启动实施我国马铃薯原种补贴,明确公告了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原种的生产每亩给予补贴100元。看到这一新闻,梁希森感动得热泪盈眶!

解码老梁:疯狂的倔强

梁希森干起事来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疯狂劲儿,只要自己认准的事,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也正是这股劲儿,使得梁希森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一次次化危为机,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他13岁开始打铁,此后蒸过馒头,开过面粉厂、五金厂、棉纺厂、针织厂、建筑装饰公司等企业,几乎每一次,在外界看来都无异险中求胜,而对于他来说都是有勇有谋的胆识抉择。

已经在业内传诵成为 “凤凰涅槃”般的 “玫瑰园传奇”,是梁希森此生中胆识智慧的一个大手笔。1996年,他是作为建筑商进驻玫瑰园,当垫资施工建设了40多套别墅和部分基础设施后,才发现甲方根本没有支付工程款的意思。其他建筑商纷纷自认倒霉、亏本转售工程撤场,而梁希森却作出了一个超乎常人想象的抉择:继续加大对玫瑰园的投资,至1996年底,共垫资2.3亿元,完成了186栋别墅的建设和市政工程,成为了利达玫瑰园最大的债权人。最后梁希森以玫瑰园别墅最大债权人的身份向北京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继而申请玫瑰园破产。 1999年7月16日,梁希森通过公开竞拍,以3.98亿元竞买成功,成为北京玫瑰园的新主人。

此时,机会来了。就在梁希森成为玫瑰园新主人后不久,北京市宣布不再审批别墅,玫瑰园成为北京最后的别墅群, 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这个曾经的烂尾楼盘一下子奇货可居。梁希森一步步将险招走成了活棋,惊艳了地产界,从此一战成名。

回忆这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时,老梁淡定得很: “越是没人干的事,越是有价值的事;别人都抢着干的事,就别去干了。”

财富故事:老梁的福气

梁希森识字不多,但他相信科学,敬重人才。技术人员一讲马铃薯的事,他就目不转睛地听、用心去记,有关国际国内产业现状、发展前景,他凭脑子竟然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

老梁说: “干这样的大事,人才和技术是关键,没有人才和技术不行。”在孙慧生的指导下,梁希森先投入7亿多元,在乐陵建了第一个现代化的马铃薯育种基地,包括无菌种薯脱毒、组培育苗车间、地下人工智能气候室和3万平方米的超大恒温库、 230个无土栽培防蚜大棚。 2008年,他又投资6亿多元,在北京延庆建了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第二个育种基地。他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高价购买马铃薯优质品种,贮备种质材料2100多份,建成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硬件齐备,梁希森便和孙教授的研发团队一起,一天到晚蹲在人工气候室内,边学边干,全身心投入马铃薯育种。他们先选择优质的父本、母本,进行人工强制授粉;授粉后的马铃薯结出龙眼大小的浆果,每个果子里有几百粒比芝麻还小的籽儿,得小心翼翼地用牙签一粒粒拨出来,种在不同的花盆里;几个月后,便结出鸡蛋大小的马铃薯。同一个浆果里的籽儿为一个杂交组合,为提高成功率,通常都是几百、上千个杂交组合同时进行。

第二年春暖花开,梁希森他们一边在乐陵继续搞杂交授粉,一边带上杂交结出的马铃薯,到海拔高、风速大、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蚜虫迁飞抵达时间晚的内蒙古商都县,进行大田栽植、选种。到了秋天,他们把数万株马铃薯刨出来,按照 “薯型好、产量高、口感好”的标准,一株一株地对比、挑选。来年春天,再把优选的 “好土豆”种下去,到秋天再 “百里挑一”;第三年春天,再把优中选优的几颗土豆种下去。

之后是茎尖脱毒。脱毒后种苗扩繁到一定数量后,再移栽到防蚜大棚里进行无土栽培,结出的就是马铃薯原原种。在乐陵和延庆两个基地培育出的原原种,再拿到内蒙古进行大田扩繁,第二年收获的二代种薯,就可以做种子了……

“可能老天爷被我们的诚心感动了,在一个杂交组合里面就发现了黄、红、紫3种颜色的优质品种,我和孙教授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梁希森的坚持有了回报。

不久,梁希森开始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订购脱毒马铃薯的单子。这是他投资马铃薯8年后得到的第一份回报! 2008年,科技部经过实地考察,把全国唯一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了希森集团,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放在农村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0年11月,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帕梅拉·K·安德森博士带领37个国家的农业参赞到延庆基地考察,见多识广的参赞们大为惊叹:希森集团了不起,堪称世界领先的马铃薯种业航母!

据介绍,目前希森集团已经培育出1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新品种,其抗病抗旱能力、产量和品质一点不比洋品种差。其中,黄皮黄肉的菜薯 “希森3号”、“希森4号”已通过国审,开始大面积推广;紫皮紫肉、富含花青素和多酚的 “紫玫瑰1号”等品种,正在进行区域种植试验。

“‘紫玫瑰1号’目前在全球是独一份儿!”梁希森既自豪又高兴,“能育出这么多好品种,不仅是企业的福气,更是中国人的福气!”

解码老梁:“大老粗”的科学与文化

梁希森自幼家贫,没上过学,要过3年饭,到现在认字不过几百,用他自己家的话说 “是个粗人”。但在工作中,他相信科学不蛮干,尊重人才,善于学习。

当年在玫瑰园项目中,梁希森之所以敢于顶着风险不断加大投资,源于他事先在法律上做的防范。为控制风险,他早在与利达玫瑰园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以希森集团的名义办理并保存产权证,待合作方在协议规定期限内付清全部工程款后,再将产权移交。

当年,他在玫瑰园共投入2.3亿元,完成了186栋别墅的建设和市政工程,并按协议取得了186栋别墅的房产证。也正是因为手里握有这些关键资产,他才敢于提出玫瑰园破产申请,并最终成功入主玫瑰园。

在马铃薯育种项目上,开始想凭借资金实力单打独斗的梁希森,在第一次碰壁之后,很快发现了人才和技术的重要性,主动找到孙慧生教授,实现了资本与科研的融合,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2015年的世界马铃薯大会将在北京延庆召开,而延庆争取 “主办权”最大的筹码显然是拥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其中一个基地座落在此。希森牌脱毒种薯不但将推向全国,还将有机会出口海外,让中国农民去挣老外的钱。

“36个亿, 14年,换来的是18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做菜的、做薯条、薯片的、加工淀粉、全粉的以及营养保健的各种专用薯新品种都有了,它们是真正的‘中国好土豆’!我们中国人靠自己的能力彻底改变了以前没有自主品种、只能种国外超出知识产权保护期的老品种的落后局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个新品种通过了 ‘国审’,拿到了证书,其他的正在做区域试验,今后每年都会有新品种推向市场,这些中国好土豆可以大面积种植了!我们计划通过3到5年努力,把大田繁育基地扩大到140万亩,生产的脱毒种薯能满足4000万亩种植面积的需求。到那时,全国一半的种植面积能用上优质高产的 ‘希森’脱毒种薯。按保守的平均亩产2.5吨算,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一年能比现在增产6000万吨。这对农民增收、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多大的贡献啊!”说起土豆,梁希森从内心里掩盖不住自己的兴奋。(乐陵市委宣传部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赵红卫 尹滨 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