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寇,原名王汝清,字明波,禹城市莒镇董屯人,1915年12月1日(农历十月廿五)生人,1930年,考进连五高庄县立第五高小,1931年进入禹城第一高小读书。 1932年,考入平原第五乡师,编到3级2班甲组学习并任组长。进校后,学习刻苦,成绩显著,生活简朴,待人亲切,且又主持正义,乐于帮助同学。在一次以《立志》为题的作文中,他义愤填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抒发了自己要“胸怀大志救同胞”的志向和决心:
国破民穷狗霸道,
苛捐杂税如牛毛。
日寇蹂躏我国土,
独夫民贼任逍遥。
富豪吸尽千家血,
强盗榨取百姓膏。
我国人民遭涂炭,
胸怀大志救同胞。
国文教师兼3级2班班主任、共产党员马霄鹏看到王汝清胸怀大志,文章笔锋犀利,对恶势力揭露得淋漓尽致,十分欣赏,利用课外“读书会”形式,经常给他讲穷与富两极分化的原因、世道乱的根源,逐步传播新思想。
1934年下半年,王汝清在老师马霄鹏的指导下,办起了《禹声报》,宣传马列主义和积极抗日的道理,呼吁收复失地,救国雪耻,发刊词由王汝清起草,马霄鹏修改,于曼青、高凤灵、谭怀恩等同学负责印发,《禹声报》定期刊发了2年多。登载的文章有《还我河山》《打倒日寇》《起来,四万万同胞们》《拿起刀枪冲向战场》《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等。这些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评论时局揭露了敌人,教育广大群众。王汝清在办报过程中得到了锻炼,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经马霄鹏介绍,上级党组织批准,他于1936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8月,王汝清于平原乡师毕业。他向党组织提出保证: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愿将热血洒尽,誓死克寇救国!在毕业证书上把自己名字,改为王克寇,以此表示将要登上抗日征途,坚持抗日到底的决心和坚强的民族气节。
毕业后,王克寇与同学于曼青、高凤灵回到家乡,来到连五庄高小,联合学校的教师建立了党的小组,由王克寇任组长。宣传我党抗日主张,争取师生加入抗日行列。并在师生中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发展队员27名。
1937年10月,为举旗抗日,王克寇和马凤元、尉景平等在安仁镇成立了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同年冬,禹城县委成立,王克寇任县委委员。
1937年12月26日,日军企图经高唐县南镇去东阿县偷渡黄河钳制济南。范筑先将军命四支队王子范部前去阻击,李惠民为保存势力,不愿听从王子范调动,经王克寇、于曼青对其晓以抗日救国大义,说服其率七营参加了南镇战役,并取得了胜利,得到了范筑先司令的表扬。
1938年6月,鲁西北特委在夏津县城内成立,王克寇任特委委员。7月7日,鲁西北特委在夏津北大寺组建冀鲁边游击支队,王克寇任政治部主任。支队成立后,即开赴平原、禹城、恩县、高唐、夏津边界打游击,掩护鲁西北特委创建以平原五区沙庄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聊城失陷,鲁西北特委受到威胁,冀鲁边游击支队、津浦支队转移到禹城、高唐、茌平一带活动。王克寇按鲁西北特委的指示,单人独马深入地方杂团以求联合抗日救国。他先找地方杂团李朝平,提出联合抗日的主张,李朝平自恃兵力雄厚,拒绝合作。特委下决心要解除这支武装,一夜激战将李朝平6个连全部消灭,拔掉了绊脚石,解放了八区32个村庄,开始建立以八区为中心的齐河、禹城、茌平边区根据地。
1938年9月,八路军一二九师禹城武装工作团与茌平武装工作团及夏津、平原武装工作团合编为鲁西区特务第三大队,辖3个连队共250人,王克寇任政委。 1940年冬,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三大队奉命放弃了向鲁西北挺进的计划,缩编为冀鲁豫四分区第二营,王克寇任二营教导员。二营先后在茌平、东阿、长清、高唐的郭吕庄、王莫庄、时桥、罗庄与齐子修部、博平方面的罗兆荣部、禹城的李连祥部,进行了10余次战斗,连拔了敌伪据点10余处。 1941年7月1日,中共鲁西区党委与冀鲁豫区党委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四分区二营和三营合并为冀鲁豫四分区基干团。 1942年12月,一、四分区合并为一分区,改基干团为一分区二团,政委王克寇,团长刘克奎。
1944年,冀鲁豫一分区二团接到一分区下达的拔掉东阿县牛角店伪军据点的命令。由于攻城时间与内线发生了偏差,未达到先聚歼敌首的计划,多次登城都未奏效。王克寇带领几个干部观察地形,选择突破口。正在这时,通讯员跑来报告:“敌人向东逃跑了。 ”王克寇一听,急不可待地大喊一声:“跟我来!”跃起向东冲去。谁知未冲过十字街口,就被一颗罪恶的子弹,从侧面击中下颌,他的身躯失去平衡,只见面颊被子弹贯穿,血如涌泉,已失去了说话能力。同志们火速把他抬到医疗队。王克寇伤势很重,他从昏迷中终于醒来,微微睁开了眼睛,喉咙里发出阵阵难以辨清的声音,仿佛在向同志们告别,鼓励同志们去完成攻城任务;他的眼睛徐徐闭上了……
伪军据点攻克了,但王克寇再也没有醒来。
记者|李智群 通讯员|冯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