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12月初,夏津县郑保屯镇杨中村向进出村的“嗓子眼”路注入混凝土,可初冬时节,路面一旦受冻将影响道路质量。杨中村的村民得知这一情况后,自发捐出不用的旧被褥、草毡子、羽绒服等,新修的混凝土路面盖上了“暖心被”。
一年前,提起杨中村就一个字:“烂”。支部没有凝聚力,群众事情没人管,很多工作处于落后状态。一年后,再看杨中村,一个突出印象则是“变”:群众心甘情愿,笑着、帮着推工作。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干部,同样的百姓,为何会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发生如此让人难以想象的变化?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大坑套小坑,坐在车上,上下颠簸如同坐船。晴天车过一层土,雨天泥泞成河,没个十天半个月,这条路甭想好走。 ”这曾是杨中村这条400米进出村“嗓子眼”路的真实写照,如今这条曾让村民们有苦说不出的路重修贯通在即。
问诊把脉,对症下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郑保屯镇先后在杨中村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6次,听取党员干部意见建议26条,查摆整改问题4件。郑保屯镇党委监督杨中村村“两委”,条条对标整改,件件抓好落实。
针对软弱涣散村整治,郑保屯镇实施“134”整顿工作法。即:“一线党委会”精准分析研判,制定“一村一策”;列好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党委书记联系帮包、班子成员驻村帮扶、党建指导员全程跟进、村“两委”成员示范带动“4方行动”。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乡村治理中,如果村“两委”软弱涣散,没有实际行动,就算给出再多的承诺,也得不到群众的信服。今年以来,夏津县探索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新路子,建立“一村一团队”帮扶机制,“一村一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3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帮包2至3个软弱涣散村,29名乡镇党政正职和19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帮包,县委组织部领导班子及部机关科室跟踪整顿,选派51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县级领导每月现场办公1次或召开2次调度会,组织部领导班子每周到村现场办公1次,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乡村振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以党建为引领打好‘组合拳’、筑牢‘指挥所’、锻造‘先锋队’,让基层干部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从而锻造一支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真心真情为党的事业付出,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 ”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表示。
“干部真心对我好,我就真心跟着你干。 ”
5000多米自来水管网线路施工,杨中村359户、1152人户户配合、人人赞同。这是杨中村村“两委”带着党员紧盯一线、黑白加班换来的。“多少年了,村里干点事就没这么顺过。不光是路,黄河水灌溉沟渠建设完成后,杨中村以及周围两个村3000多亩农田就能实现自流灌溉。 ”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岳一聊起这些事,总是无比激动。
采访中,听老百姓说的最多的是,“干部真心对我好,我就真心跟着你干。 ”干部感触最深的则是,“只要沉下心去,办法总比困难多。真情付出,必有回报。 ”郑保屯镇探索建立“党支部+小巷议事会+小巷管家”社会网格微治理模式。 15个村按照街巷共划分为116个小巷议事会,议事会下设“小巷管家”,按归属管理街巷。每个小巷选出巷长,每条街道选出街长,统一称为“小巷管家”,统一发放红袖标、红马甲、红胸牌用以标识身份,并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全镇听取收集“小巷管家”意见建议436条,化解群众纠纷86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52起。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今年以来,夏津县围绕群众诉求,深化村级班子阳光质询会制度,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一定两看三评”目标承诺制,确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标和为民办事目标,看账目、看现场,接受党委和党员、村民代表三方评议质询。同时,将“三务”公开、村级班子运行、党员教育管理纳入质询范围,年中、年底各开展1次,评议结果与年度绩效工资挂钩,促进村级工作透明公开,倒逼村级党组织责任落实。推行“零跑腿”为民代办制度。整合个体工商户登记、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等4大类、159项行政审批项目受理下放到镇、村办理,压实村“两委”干部坐班值守制度,推进网上行政审批,确保村级活动场所大门敞开、常开,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规范提升村(社区)办公场所,增设打印机、高拍仪等配套设备,打造便民服务室。将工作重点下移至村。全县基层党建例会、组织部长办公会、乡镇党委会开到软弱涣散村,充分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抽调相关职能部门列席会议。对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能够现场解决的,一律现场解决;情况复杂的,在做好解释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一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为责任领导,包村干部为具体承办人员,专项督办,限时办结。今年以来,共征集党员群众意见建议118条,解决群众上学难、行路难、生活困难等问题97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起。
“乡村治理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注重将主题党日等活动延伸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使基层‘神经末梢’成为村民心中的‘神经中枢’,引领村民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推进乡村治理更加过硬。”夏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孔祥东表示。
“民心聚,方能振兴乡村”
“谁不说俺家乡好,感谢党的好领导……”在杨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党员郝一朋拉着二胡唱着自编的小调,村民们合着拍子跳起广场舞。
经过前期综合整治,今年11月,杨中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通过党支部评估、群众自评、县委组织部评估组考评等程序顺利转化。不仅如此,杨中村清理闲散宅基12处,种植秋葵、蜜薯,并依托镇集体经济项目、六五河河滩地租赁收入,年底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
围绕聚民心,郑保屯镇创新开展百名干部联百巷、百名党员联百户、百场服务联民心“三百三联”活动,目前已开展主题宣讲26场、志愿服务32场、文艺巡演16场,贫困户“三清三净”集中行动2次。“乡村治理的基础在于干群心相连、情相通、民相亲,单靠党支部唱独角戏行不通,党员干部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群众有呼声,党员有响应,就能激发起了乡村治理的新活力。 ”镇党委书记王冬说。
民心聚,乡村兴。今年以来,夏津县坚持“一村一策、一镇一业”,探索形成农业共享、联产共享、林下经济、边角经济、土地流转、资源入股等10余种具有特色和发展后劲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社会面貌持续改变,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全县集体经济“空壳村”减少了225个,目前剩余12个,年底前可全部“清零”;村级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村有179个,较2018年增加了29个;全县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 3.88万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9.7%;村集体收入最多的村年收入达到95万元,收入累积达到420万元。
邓美平 苏桠 尹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