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董仲舒廉政思想36则(24-26)

从德州历史上的大儒董仲舒身上汲取廉政智慧

编者按   市委办公室副调研员、历史学硕士郭付军,作为德州“清风智库”成员,多年来致力于廉政文化建设,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廉政教育资源,汲取廉政养分,通过对董仲舒“以德治国”思想的悉心研究,撰写了《董仲舒廉政思想概述》一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董仲舒廉政思想36则》,以期丰富和充实我们的廉政理论,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新的参考和帮助。本报自今日起全文连载,以飨读者。

——2019年11月22日

24.朝者,召而闻之也

述职作为一种官员管理监督方式由来已久。孟子说:“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周代有严格的朝聘制度,诸侯定期朝见周天子,陈述履职守土的情况。无故不上朝述职的人,要受到严厉的责罚。诸侯一次不来朝见就贬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来朝见就削减他的土地,三次不来朝见,天子就调动六军进行讨伐。后来逐步形成了外任官员向朝廷报告工作情况的制度,叫“上计”制度,也就是书面汇报。西汉制定了《上计律》,凡上报不及时者治罪。

董仲舒特别强调述职朝见的作用,他说“朝者,召而闻之也”。定期或不定期召见地方官员,听取工作汇报,询问守职情况,有利于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和对地方情况、社情民意的了解,是实施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

今天,我们把述职制度作为党员干部监督方式进行推广,把述职与述廉结合起来,是针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进行民主监督的一项新措施,特别是单位一把手公开述职述廉,在组织和群众面前作自我说明,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有利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和建议,使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增强其公仆意识;有利于增强其自我约束力,时刻紧绷廉政勤政这根弦,推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省天谴而畏天威

皇帝君临天下,至高无上,口含天宪,予取予夺,但要保证政府、社会的理性运行,皇帝又不能为所欲为,对皇权的限制是行政运行机制的必要环节,而实际操作难之又难。从敢逆龙鳞的谏官,到秉笔直书史官;从大胆“封驳”的宰相,到匡正君心的“德教”,中国古人为此用尽了政治智慧和情感意志。董仲舒用“天谴论”“灾异论”来制约皇权,是当时社会管理体制的现实需要和对传统政治哲学的发展和提高。

为了论述他的“天谴论”,董仲舒以自己的特殊思想方法创造了一套理论根据。他说:“天地之间的万物,有异于寻常变化的,叫做怪异,小一些的叫做灾祸。灾祸经常是先发生,而怪异就随之而来了。灾祸,是上天的谴告责罚;怪异,是上天的威力震慑。上天谴责而还不知道悔改,那么就用威力震慑来使其畏惧。《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力震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大凡灾异的根源,完全都是产生于国家的过失。国家的过失刚刚一发生,上天就会发出灾害来对其加以谴责警告;如果当政者对上天的谴责警告不知道悔改的话,就会显现怪异来对其进行警醒恐吓;对上天的警醒恐吓还不知道畏惧的话,那么祸殃就会降临了”。

这儿的“灾异”指的一些特别的自然现象,他列举了很多《春秋》上的记载,如:“日蚀,星陨,有蜮(短狐),山崩,地震,夏大雨水,冬大雨雹,陨霜不杀草,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有鹳鹆来巢”等等,在董仲舒看来,这些都代表了天的意志,告诫君主:国家政治偏离了正确方向,抓紧回归正途,否则,上天就会惩罚。这就是他所说的“屈君而伸天”,即要抑制国君的意志,伸张上天的意志。从这里可以看出,董仲舒引经据典的目的,是为了把被他神秘化了的自然现象,作为一种社会规律加以宣扬,论证他的所谓“天谴”论,即君王要“省天谴而畏天威”,时刻自省,心存敬畏,不可造次行事。

26.应天瑞而顺天志

君权天授、天人感应是董仲舒全部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主宰现实社会是神圣的“天” 。“天”不直接出面指挥社会,采取的办法是将权力授予现实的人,这个人于是成为君主,这就是君权天授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臣听说,天若倚重某个人,想让他得到天下而成为君王,这时必定会出现人力做不到而自然出现的事情,这就是此人受到天命的凭证,叫作‘受命之符’ 。天下的人都同心归顺他,就像归顺父母一样,上天感应到了他的诚意,祥瑞因此就出现了”。

他举了很多天降祥瑞的例子。其中一个是“白鱼入舟”的故事:武商代纣,在孟津渡黄河,船到中流,突然有条白鱼跳了起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俯身把鱼捡起来,激动地捧着鱼祭奠上天。过河后,天空又出现一团火焰,落在武王的随行帐顶上,立即变成了一只硕大的乌鸦。这就是天瑞降临,给周武王进行告谕:鱼身之鳞象征战士的甲胄,暗谕兴兵讨伐;商朝以白色为贵,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舟”“周”同音,代表商朝归周;火焰色赤,代表周朝属火德,崇尚红色。周武王于是兴兵伐纣,一举而得。这是天命史观一个典型例子,用神秘的方式论证政权的合法性。

上天安排某人为君为王,而作为君王的人也要按天的意志行事,即“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但上天又不能说话下命令,人何以知晓天的意志呢?这是天人感应。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所以人君应当经常地“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 ”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言词,经常查看民情冷暖,来调整政策措施,确保顺天意而应民情。

这显然是把“天”置于“君”之上了,或者说,在君主之上,还有更高的主宰——“天”。董仲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在一般看来再也无法制约的君权之上,去寻找更高的主 宰——“天 道 ” 这个更高的权力制约因素。

(未完待续)

(原文刊载于2020年4月3日《德州日报·德周刊》)4版往事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