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结构一调整就给村集体带来这么多收入,我一定要结合实际寻找更多致富路径。”4月5日,陵城区于集乡东朱管区书记刘传杰带领辖区石泗淮、宗家庵、东朱、西朱4个村党支部书记到武城县考察辣椒种植项目,并与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当得知该村20亩闲散土地可给村集体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时,东朱村党支部书记孙朝滨高兴不已。
让闲散土地生金仅为于集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乡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牵头成立乡级为农服务中心和村级为农服务站、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开展“三资”清理,在确保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的同时,力求本年度全部村庄村级集体收入超过3万元,并建立起增收长效机制。
成立为农服务中心,降低生产成本增收有保障
4月11日,在听到村委会开始订购秋季农田用复合肥的广播后,孟家村村民潘玉福立即赶过去订货。“去年我就用的乡里订购的复合肥,一袋比市场价便宜30多元不说,质量还有保障。”话音未落,潘玉福便急匆匆地赶往村委会办公室。
潘玉福家里有15亩耕地,往年凭借“施肥多了不吃亏”的经验,总是爱多施肥。去年8月,该乡为农服务中心聘请专家到村里测土配方,专家告诉潘玉福过量施肥不仅不会增产,而且会造成土壤板结。根据土地情况,建议每亩施肥不超过60斤,且没有必要使用含磷量过高的二胺。同时,根据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建议,他从乡为农服务中心订货,统一从厂家直接购进复合肥。通过科学种田,去年10月,潘玉福的玉米喜获丰收,当季仅肥料钱便节省了600多元,从此潘玉福成为乡为农服务中心最忠实的“粉丝”。
于集乡共辖38个村,全乡小麦种植面积4.1万亩,是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因个别村庄致富项目少、缺少产业支撑等原因,造成部分村庄村集体收入较低。针对这一现状,去年7月底,该乡成立为农服务中心,每个村党支部也牵头成立为农服务站,为群众提供技术辅导、飞防服务等。8月初,于集乡为农服务中心与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直接从厂家订购肥料并通过各村服务站为群众发货。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每袋复合肥的价格较零散购买便宜60元,二胺便宜30元左右。而作为对接服务机构的村为农服务站,中农集团根据订货量另行支付服务费。经过半年多的推广,服务站在38个村实现全覆盖,服务面积超过2万亩,仅去年一季村集体平均增收过万元。
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一村一品”铺就乡村振兴路
清明过后、气温回升,孟庙村合作社的60亩葱头苗在春风的吹拂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望着墨绿色的葱头苗,村党支部书记吴玉刚脸上乐开了花。“还没到收获的季节,济南、聊城等地的批发商便来订货了,保守预算能为村集体增收6000多元,明年我们计划再增加130亩。”吴玉刚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以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为抓手,科学谋划、以点带面,以特色农产品产业种植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于集乡党委书记刘芸说。
为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于集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村庄走访调研,了解各村庄发展基础和村民发展意愿,挖掘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村党支部结合实际领办创办合作社,“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瓜果、高效农业等新兴业态,使特色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提升合作社“造血”功能。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张五开村种植优质白菜种和有机蔬菜,打造高端蔬菜种植基地;王杠村大规模种植中草药,提升农业种植效益;付家庙村进行甘蔗种植,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截至目前,于集乡成立各类合作社10个,特色种植及养殖产品20余个,年平均为村级集体增收过万元。
摸清底细亮家底,清理“三资”激活村级集体经济
日前,宗家庵村召开村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共同商讨村北30余亩场院地统一整理和管理事宜。经研究,大家一致同意将闲散场院地委托村集体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
为增加集体增收、惠及百姓福祉,自去年以来,于集乡在摸清村级集体经济家底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对各村“三资”全面清理,对村集体新签订的承包合同进行审核把关,对村集体土地等村集体资产承包合同进行集中审查。同时,对各村庄闲置房屋等进行盘点,要求他们盘活闲置资源,进行特色农业作物或者花卉苗木种植,提高群众和村集体收入,打造美丽乡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其他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借助高端优质项目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唐屯村通过小挂钩整理复垦土地8.6亩,为村级集体增收15万元;东朱村将废弃窑厂土地复垦,由合作社种植特色蔬菜,每年增收4万元;任张村将闲散土地收回后发包种植绿化树木,借力打造美丽乡村……借助“三资”清理工作,不但摸清了家底,更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志宁 通讯员|王书胜 张新月
编辑|董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