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孔镇镇崔洼村搬迁上楼 住新房 拿分红,不敢想的日子马上成了真

作为孔镇镇第二个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崔洼村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期。走进村子,到处是刚刚平整过的土地和来往的工程车辆。空地一旁的围栏上,张贴的效果图勾画出这里未来的样子。

“看着规划图一天天变成现实,心里很高兴。”今年50多岁的村民崔延社没事时就到工地上看一看,他说自己和妻子早就盼着上楼呢。

村党支部书记崔凤江介绍,崔洼村占地143亩,有137户村民,其中70%常年外出打工,有的已经在外地安了家,常住村民只有四五十户,且以老人孩子居多,加之30多处废弃老宅基,现在的崔洼村土地闲置率高,是典型的空心村。

“今年4月,我们村启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村民上楼可节约土地128.7亩。”崔凤江说,项目启动后,3天拆迁协议签订率达97%,15天房屋基本拆除完毕。

“心里想着百姓,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孔镇镇党委书记韩晓刚表示,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增加的是百姓福祉,减小的是发展压力,要把这一民生工程做好,镇政府始终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

早在项目启动前,孔镇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就入户发动群众,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上楼。拆迁在崔洼村推进如此顺利,在崔凤江看来,这主要源于政策好:每户奖励补助6.5万元,再加上宅基地和房屋评估补偿,90%以上的村民上楼不用拿钱,部分村民还有剩余。

今年62岁的崔永胜,早些年在外打工,现在和子女一起在青岛生活。这次拆迁上楼,原计划不要房子的他,最终选了一套117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扣除购房款和其他费用,还有剩余。“公路通到小区门口,这里还有好多老朋友,买了房子,以后回来住也方便。”他说,像他一样生活在外地,改变主意又买房的村民有10多户。


崔洼村村民在调味品包装点打工,月收入1000余元

“不光是楼房数量的增加,还有户型大小的改变。”孔镇镇党委副书记孙吉豹表示,政府聘请第三方机构评估村民宅基和房屋,结果公示后,22户村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求把小户型改成大户型,为此,他先后3次与设计公司对接,在原有4类户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图纸,全部建6层电梯房,可安置村民120户。

“让群众有账可算是开展工作的根本。”孙吉豹表示,为了让群众满意,崔洼村先后召开9次会议,由拆迁工作组同村干部入户讲解政策、听取村民意见建议,把村民意见建议逐项汇总,将合理要求融入方案,做到从方案制定、搬家腾空到拆迁安置,让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所有决策均由村民代表通过,房子怎么拆、建在哪儿等村民关心的事,全由村民说了算,真正把群众的担心事、疑心事、忧心事解决到位。

其实,早在去年,距离镇政府1.5公里远的马固村73户村民已经完成整村搬迁,村民1个月全部上楼,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形成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转变、拆迁安置与合作社相互促进的“马固模式”。

“地怎么办?”对于崔洼村村民而言,这也是上楼后最大的顾虑。在项目推进中,村里借鉴马固村土地入社的经验,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将农户耕地和整村搬迁腾空土地全部入股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给个人,每年每亩租金300元;马固村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每亩租金则达到800元。咱们成立合作社以后收入也只增不减啊。”崔凤江和村民说起以后的打算,信心满满。

为切实解决村民上楼后的收入问题,孔镇镇人社部门还对闲散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联系手工活加工点,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楼房建好后,基础设施还将提档升级,确保群众拆得安心、过得舒心。”韩晓刚表示,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实现村民搬迁上楼,不光为了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居住条件,也是为了进一步释放乡村发展空间,为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打下基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郝坤 刘哲
编辑|黄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