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州 | 百万农户的产业化致富经

6月1日,走进位于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山东中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示范种植区,一座座排列整齐的钢架大棚映入眼帘。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对菌棒进行袋装、灭菌、接种、发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乐陵市铁营镇贫困户在家门口的中硕农业示范种植区就业,实现稳定脱贫。贾鹏 摄

“去年8月,我在中硕承包了两个种植大棚,每个占地500平方米,到今年5月底共出了两茬菌菇,纯收益达4.2万元。”谈起种植菌菇带来的实惠,来自花园镇的宋士平喜上眉梢。

中硕通过“龙头企业+菌农”的运营模式,实现统一供应菌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示范菌棚、统一产品回收、统一加工销售的模式,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龙头舞,产业兴,农民富。“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端的核心市场主体,像中硕这样的龙头企业,正是我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转变的重要支撑。”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连臣说。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大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6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9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100多万户,带动农户增收超百亿元。

种植户不再怕“枣贱伤农”
加入合作社没人再压价

“以前种了还要找买家,现在只管种,小枣销售不愁、价钱不愁,咱有啥不敢种的?”周之军是乐陵市朱集镇前周村村民,今年48岁的他已有30多年的小枣种植经验。

在他的记忆中,枣树曾是乐陵枣农赖以生存的“摇钱树”。最火的时候,南方的一些客商上门收枣,来晚了就没有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抢”枣,有时甚至打起价格战。然而,品种繁杂、营销模式单一等短板日益凸显,随着2007年的一次自然灾害,矛盾便集中暴发。“在那之后,乐陵小枣逐渐进入低迷期,农户自己没有销售渠道,只能卖给商贩,压价严重,最低时每斤卖过5毛钱。”说起原先种植小枣,周之军深表无奈。

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进行枣制品加工

“现在不一样了,合作社领着咱干,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市场价低了有保底价兜底,市场价高了赚得更多。”周之军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自己销售小枣,近10年来卖得最好时每公斤4元钱,一亩地能卖千余元。去年小枣成熟前,村里72户农户的小枣早早被当地龙头企业订单收购,签订的保底价是每公斤8元,整个前周村8万余公斤小枣卖了68万余元,亩均增收千余元,收入非常可观。

告别“枣贱伤农”的日子,让红枣“卖得出”“卖得好”主要得益于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目前我们在全镇25个村探索合作社统一管理模式,并与乐陵市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乐陵乐飞枣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红枣统一购销合同,企业以高于市场10%至30%的价格收购红枣,合作社佣金按12%计算,每个合作社可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至10万元,真正实现集体、枣农双增收。”乐陵市朱集镇副镇长李宁说。

“公司主要以乐陵小枣为原料加工销售,仅去年一年消耗小枣3000吨以上,其中订单收购400余吨,价格均高于市场价20%。”乐陵市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外联部经理张增昌说,该公司是一家集金丝小枣深加工、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保证枣农收益,公司与朱集镇枣树种植专业合作联社签订种植订单,涉及辖区内25个合作社,各合作社又与农户签订合同,实现小枣产业链抱团发展,直接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亩均增收1200元。此外,通过技术帮扶、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形式,带动382名贫困户增收。

“农民在土地、种植方面存在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在运营和管理上存在欠缺,借助合作社成熟的销售网络和管理能力,加上由龙头企业做好管理和销售,充分整合利用有效资源,产业才能得到高效发展。”张连臣说,我市作为国家粮食、蔬菜、棉花和畜牧基地,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之间始终处于互促互动共发展的格局,既是农业大市,又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大市。近年来,立足于特色产业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我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破了传统销售思维,优化了供给关系,让农产品销售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打造出一条前端联系市场、后端联系农户的产业纽带,推动产业沿链高质量发展。

小村子种上订单辣椒
一年收入200余万元

6月2日,位于武城县武城镇尚庄村的辣椒种植示范基地里,农户正抢抓农时,进行辣椒苗的机械化移栽。

“比起以前个人埋头苦干,现在有土地流转费、有分红、有工资,这碗‘辣椒饭’是越吃越香。”村民尚志峰说。自去年将土地入股尚庄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的合作社以来,尚志峰从普通椒农摇身一变成了股东。他算了算收入账:自家9亩多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每亩800元租金,还有每亩200元分红;在基地务工每月有近2000元钱的工资。“土地流转出去没有后顾之忧,基地建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愁,全家一年收入超过6万元。”尚志峰说。

小账连大账,笔笔都是增收账。

这背后,得益于尚庄村因地制宜,联手当地龙头企业中椒英潮辣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辣椒种植。村党支部书记尚玉强介绍,尚庄村地处辣椒产业城,全村现有人口273户、784人,辣椒种植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过去单一农户种植辣椒,大型机械用不上,杂交种子成本贵,致使产量不高、卖不上好价。亩产只有200多公斤干辣椒,一亩辣椒地一年到头最多有2000元的进账。今年全村150户椒农入股合作社,共种植了400亩辣椒,预计能产75万公斤鲜辣椒、8万斤干辣椒,由中椒英潮辣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山东东顺斋食品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统一订单收购,按照保底价计算,一年卖辣椒能收入200余万元,比种植玉米、小麦收益高出一倍多。

“目前公司采取了自建种植核心示范基地与订单收购种植基地的联结方式,全面调动起村民参与种植辣椒的积极性。”中椒英潮辣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赵刚说。近年来,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组织+基地+产学研+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武城及周边建立辣椒种植基地12万亩,并在部分辣椒基地建立辣椒加工厂,吸纳6000多名工人就业,带动8万余户椒农增收,达到了“把工厂建在基地、把基地变成车间、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目的。

“农业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又会激发更大的生产热情,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张连臣说。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78.4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的46.5%,涉及农户47万户,一般每年每亩租金800元至1200元。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定就业农民工14.45万人,年工资收入43.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家庭农场、农业专业服务公司等从事日常管理、机械作业、技术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3.6万人,实现收入10.8亿元。“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日渐成熟,农民收入进入良性增长轨道。

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助农年直接增收2000万元

5月26日下午,东君乳业(禹城)有限公司里,一场美食直播正在进行。当天直播以制作披萨为主,主推产品是公司生产的芝士碎。

东君乳业(禹城)有限公司里,一场美食直播正在进行。当天直播主推产品是公司生产的芝士碎 

“我们是体验式的直播方式,现场制作,观看的同时有一种代入感。”君君乳酪电商运营工作人员马相振说。2个小时的直播,收到订单5000多单。

君君乳酪是东君乳业(禹城)有限公司控股企业,也是东君乳业构建乳品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环。疫情期间,由于物流不畅,牛奶消费遇到了淡季。但东君乳业销售额反而逆势上升,靠得正是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在企业的万头奶牛生态牧场,良种奶牛在场内悠闲散步进食,定时走上转盘式挤奶机,鲜奶随后被运往加工车间。牧场四周农田里种植着成方连片的苜蓿,不远处还有将奶牛场粪污变废为宝的燧禾现代农业产业园。

回到生产车间,马苏里拉芝士、稀奶油、奶油奶酪、奶酪酱、奶酪丁、奶酪棒……鲜牛奶经过深加工,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乳制品。“3月份仅乳制品深加工销售收入达到24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君君乳酪总经理马建军说。

就在4月底,东君乳业总投资3亿元、年产9万吨乳制品及饮料项目开工,其核心生产线为常温无菌冷罐装线和高端低温奶生产线,继续延伸深加工能力。

东君乳业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比如牧场建设,使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每年每亩1300元的稳定收益。依托奶牛养殖,发展“粮改饲”全株青储6万亩,亩均增收300元至400元,农民年直接增收在2000万元以上,有力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让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提供优质产品,三产通过商业品牌推向市场,这样终端的销售收入就成了工业附加值,打破了农业不富民不强市的怪圈。”张连臣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既有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也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

在武城,中椒英潮辣业作为江北最大的辣椒龙头加工企业,已开发出百余种辣椒加工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使武城的辣椒年市场交易量达1.2亿公斤,年交易额突破40多亿元,带动全县2万多辣椒种植户发家致富。小辣椒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在齐河,美东农业科技公司作为我市规模最大、品类最多的蔬菜瓜果产业化经营企业,集育苗、种植、加工、冷藏、冷链物流和销售“六位一体”,形成完整产业链条,2019年销售收入2.31亿元。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已吸纳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及周边农户3000余户,解决了400多名劳动力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实现经济收入237亿元,占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左右。“下一步,德州将继续把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着力引进对农业农村资源、农产品、农村劳动力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业企业,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研发能力,切实将优质农产品在德州‘吃干榨净’,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张连臣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郝坤 吴华 白聪聪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