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难见农忙景 | 武城:一人玩转千亩地 分红模式保增收

“曲汉民你负责东片区小麦收割,曲汉录你负责运送……今天我们争取麦收过半!”风吹麦浪,处处都是丰收的味道。6月9日,武城县广运街道曲庄村党支部书记曲延峰正站在地头安排一天的麦收工作。这几天,曲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1100亩小麦陆续成熟,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金灿灿的麦浪里来回穿梭。仅一天时间,就已经收割完600多亩。今年43岁的曲汉录是合作社里的一名机械手,他亲身经历了麦收方式的变化。“过去土地不是成方连片的,收割机麦收效率低。有时排队要排上两天,最怕的就是下雨。”曲汉录回忆道。

“过去全家齐上阵都要忙上几天。现在千亩地麦收,我统一调度4名机械手,一人就能玩转。”曲延峰说。去年,曲庄村全村土地整体加入党支部领办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各家各户全民上阵忙麦收的景象再难见到。今年麦收,麦田成方连片,机械作业效率高,千亩田地的麦收,只由曲延峰一人负责调度,再加上两名收割机械手和两名运输司机,两天时间便可收割完毕。“我负责运输小麦。平常负责合作社的农田管理,每月工资3000多块钱,年底还能领上分红。”曲汉录说。

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的模式,入社群众每年每亩地有800元保底收入,每亩收益超过800元后,进行二次分红。为了保障入社群众和村集体经济收益,合作社在利润“增量”上做足文章,与育种公司签订定向合同,小麦收获后,育种公司按照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秸秆全部回收,卖给饲料生产、食用菌养殖等相关厂家,多渠道拓宽增收路子。“咱算笔账,小麦良种要比普通粮食每斤高一毛钱,保守按每亩900斤算,一亩地增收90块钱,1100亩地增收大约10多万块钱。”曲延峰说。

今年,合作社还通过武城农商行新城支行“强村贷”贷款30万元,购进烘干机、秸秆回收机等设备,计划从原来的重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转变,打造“种植基地+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新模式,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张振旭

编辑 | 尹晓燕